今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公布「2006年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這已經是該校連續第四年發布世界大學排名。過去三年,台灣大學穩居兩岸三地第一;然而,今年北京清華大學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論文數量大幅躍進,總分一舉超越台大,奪下兩岸三地第一名大學的寶座。 「兩岸高等教育此消彼長,已是不爭的事實。」在中國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史已三年的前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校長龔鵬程直言。2002年至2003年應北京清華大學特聘教授經濟管理學的元智大學總務長尤克強說得更露骨,「台灣沒有競爭力」!
中國政府傾全力打造一流大學,投注令人咋舌的大筆經費,聘請國際級大師,甚至來台挖角;中國大學生用功程度,令台灣學生難望其項背……,這已是眾所周知兩岸高教差異化的普遍現象。
更教他們感到焦慮的是,政府警覺得太慢,特別是人人都在罵的5年500億計畫。長期關注兩岸高教發展的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楊景堯直斥,5年500億計畫「沒用」。
尤克強認為,政府邏輯出錯,不是有了5年500億之後,才能打造一流大學,進而培育人才、厚植產業、提升台灣競爭力,「情況應該倒過來」,正確的發展是企業跟著市場走、人才跟著企業走、大學跟著人才走,他認為,與其說是清大、交大打造竹科,倒不如說是竹科的發展帶動清交人才培育。
「全世界人才往哪跑,哪裡就會出現一流大學。」尤克強認為,政府至今仍不願承認大陸學歷,相形之下,中國早一步承認我方學歷,無異也提前掌握更多優秀人才。
龔鵬程的看法也相近。他認為,要看兩岸高教競爭,不能不觀察兩岸社經發展,當中國一天天蒸蒸日上、台灣卻在走下坡之際,高等教育自然無法置身事外。
「辦教育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台灣大學副校長陳泰然說,台大的使命就是提供一流師生學習、創新的優質環境,培育菁英,提昇台灣對世界的貢獻。
「要更開放!」無論是在學歷採認或兩岸交流上,楊景堯相信,這是台灣最重要的優勢,必須善用。
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要大家站在制高點來看,全球化浪潮下,與其說兩岸高教是在競爭,倒不如加緊腳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畢竟天下人才最後都會走到最能發展的地方去」。
【2006-11-22/民生報/A2版/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