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教育超連結
市長:關雲長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教育超連結】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周行一教育觀讓「大學產業」具世界競爭力
2006/11/27 23:20 瀏覽281|回應0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周行一
一位企業領導人問我,大學追求卓越的目的是什麼?卓越之後可以增加學生數量嗎?卓越之後可以增加學費嗎?這是一個典型的企業成長問題,企業要成長必須依賴產品銷售的增加,或者是商品價格的提升,如果數量與價格都無法調整,就只能靠成本的下降了。

但是成本下降只能暫時保持競爭力,最終還是要靠銷售量及價格的增長來提升利潤,進而投入研究發展,及吸引人才來獲致更大的成功。

我告訴這位企業家,台灣的大學在數量及價格上都受到教育部的嚴格管制,公私立大學的學費基本上由政府決定,學生數更是在總量管制的政策下沒有彈性,除非是政策上鼓勵的學校或領域,否則是不能增加學生數的。

所以在策略上,每個大學都在搶好的學生,藉以凸顯自己是比較好的學校,長期以後好的學生如果成就較大,可能就會對學校多捐獻,幫助學校成長。

這位企業家馬上就瞭解了我國大學的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在政府的學費及學生量的管制下,增取資源的途徑不外乎辦理推廣教育或是產學合作、或是辦理在職專班、或是向政府積極爭取補助,這些多出來的資源就用在爭取學生、給教職員福利(例如績優研究及教學獎勵)、或改進軟硬體設備。所以大學的競爭力完全在於這些資源的爭取。

但是台灣民眾長期以來對大學的品質早有定見,尤其對公私立大學的對比觀感尤其強烈,過去幾十年來,入學志願的排序只有隨社會熱門領域變遷而調整,決少因學校名聲而改變,甚至只要有一所國立大學新設立之後,它的新系所立即排名在所有私校之前。

在學校資源爭取的能力上更反映了這種現象,所以「好」學校的捐款較多、推廣教育的班次較頻繁、價格較高、而教育部也無法避免媚俗,在五年500億元的經費分配上更明顯讓極少數學校的資源遠高於其它學校。

因此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狀況在台灣只會愈演愈烈,這可能會使排名較後的大學的成就動機降低,而較好的大學最後變成少數。

在政府預算日益吃緊,無法所有大學都雨露均沾的情況下,這種結果是可以預期的。

過去台灣的經濟奇蹟與教育普及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高有絕大的關係,以前只要肯努力就有出頭天,現在因為城鄉及貧富差距擴大,教育條件立足點的平等已被嚴重侵蝕。

很多人擔心社會階層流動性會愈來愈低,如果台灣的「好」大學集中在少數幾所,而大部分也是由出生時即具有教育優勢的學生就讀(這在台灣已經是事實,公立大學的學生有較高比重來自於都會區及所得較高的家庭),將來台灣社會的進步力及穩定性是堪虞的。

一位企業家很容易在問幾個簡單的問題之後,馬上就瞭解我國大學追求卓越及競爭的瓶頸。

政府應創造大學競爭的環境,讓大學能效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譬如我國的電子業),百花齊放,做出自己的特色,甚至於發展出有益於社會發展的產業鏈。

美國有物美價廉的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讓想立即就業或將來想轉讀大學的學生先就讀,也有專注於大學生教育的大學,學生畢業後再唸好的研究所,也有專注於研究所教育的大學,而更有趣的是,在不同的領域都有許多學校執該領域之牛耳。

政府的當務之急是讓大學有誘因追求卓越,而非扶植少數大學,就算將來台灣真的有一所大學可以排名世界百大,難道有整體素質高、具有世界競爭力的教育產業不是更重要嗎?

(作者是政大商學院院長,專長國際金融、財務管理)

【2006-11-21/經濟日報/A12版/觀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19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