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讀台南一中時,以全校第四名成績畢業,卻沒考上台大醫科,那時沮喪了好一陣子;但走過一大段人生後,他昨天說,慶幸沒考上第一志願。 翁啟惠高中時對化學很有興趣,可以保送清大化學系,不過他那時的第一志願是台大醫科,於是去考聯考,結果考上第二志願台大農化系。
翁啟惠說,大學時期成績不錯,可以轉到化工系,但他決定不轉,因為他想要逐漸回到最喜歡的化學領域。
退伍後他跟著台大化學系王光燦教授,從學校助教跟到中研院生化所擔任研究助理,一待七年,廿九歲才拿到碩士,之後才赴美進麻省理工攻博士。
翁啟惠說,他常會工作到忘了時間,幸好太太劉映理充分體諒與支持,曾有朋友說他:「若你娶美籍太太,早就離婚了!」
劉映理本來是北一女美術老師,兩人赴美時因為翁啟惠太忙,先後放棄了麻州藝術學院和德州大學建築所的課程。為此,翁啟惠對劉映理充滿感激,雖講不出什麼甜言蜜語,自認也有浪漫的時候,只是「我覺得浪漫,她不覺得!」
翁啟惠被認為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但他說「我的研究,大部分都失敗」;他解釋,研究有的是跟著人家走,有的是追求未知,他是後者,而這種研究,過程一定常遇到失敗;重要的是,怎樣面對失敗,有人會放棄、轉行,但他因為有興趣,又有好的環境,所以可以支撐下去。
翁啟惠說,當年一心想讀台大醫科,現在非常慶幸當年沒考上,因為「自認可能無法成為一個好醫生」;他認為,頂尖人才不一定要念醫,找出自己興趣才是最重要的,這樣才會主動投入。
翁啟惠說,美國的教育環境,比較可以讓人找到自己興趣,因為大學時期可以自由轉來轉去,等進入有興趣的研究所,潛力就會被激發出來;他說,每個行業都很重要,傳統觀念都是進大學、追求名位,是社會要共同努力改變的。
翁啟惠拿女兒翁郁琇為例,她大學讀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這是公認有「錢途」的科系,但她後來轉到哈佛大學念視覺藝術,後又到紐約藝術學院念碩士,現在紐約當畫家;翁啟惠很佩服女兒的決定,他說父母不應替兒女擔心飯碗,「是他們自己要擔心」。
【2006-11-08/聯合報/A10版/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