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磁現象和靜電現象很早就受到人類注意。公元前6、7世紀發現了磁石吸鐵、磁石指南以及摩擦生電等現象。系統地對這些現象進行研究則始於16世紀。1600年英國醫生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03)發表了<論磁、磁飽和地球作為一個巨大的磁體>(Demagnete,magneticisque corporibus et de magnomagnete tellure)。他總結了前人對磁的研宛,周密地討論了地磁的性質,記載了大量實驗,使磁學從經驗轉變為科學。書中他也記載了電學方面的研究。
靜電現象的研究要困難得多,因為一直沒有找到恰當的方式來產生穩定的靜電和對靜電進行測量。只有等到發明了摩擦起電機,才有可能對電現象進行系統的研究,這時人類才開始對電有初步的認識。
1750年米切爾(John Michell,1724[?]~1793)提出磁極之間的作用力服從平方反比定律,1785年庫侖(Charles Augustin Coulomb,1736~1806)公布了用扭秤實驗得到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使電學和磁學進入了定量研究的階段。
1780年,伽伐尼(Aloisio Galvani,1737~1798)發現動物電;1800年伏打(Alessandro Volta,1745~1827)發明電堆,使穩定電流的產生有了可能,電學由靜電走向動電,導致1820年厄司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發現電流的磁效應。於是,電學與磁學彼此隔絕的情況有了突破,開始了電磁學的新階段。
在這以後,電磁學的發展勢如破竹。19世紀二、三十年代成了電磁學大發展的時期。
首先對電磁作用力進行研究的是法國科學家安培(Andre Marie Ampere,1775~1836),他在得知厄司特的發現之後,重覆了厄司特的實驗,提出了安培右手定則,並用電流繞地球內部流動解釋地磁的起因。接看他研究了載流導線之間的相互作用,建立了電流元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安培定律。與此同時,必歐-沙伐定律也得到發現。
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對電磁學的貢獻尤為突出。1831年發現電磁感應現象,進一步證實了電現象與磁現象的統一性。法拉第堅信電磁的近距作用,認為物質之間的電力和磁力都需要由媒介傳遞,媒介就是電場和磁場。
電流磁效應的發現,使電流的測量成為可能。1820年歐姆(Georg Simon Ohm,1784~1854)因而確定了電路的基本規律——歐姆定律。
及至1865年,馬克斯威把法拉第的電磁近距作用思想和安培開創的電動力學規律結合在一起,用一套方程組概括電磁規律,建立了電磁場理論,預測了光的電磁性質,終於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第二次大綜合。
上圖為赫茲(左)與 Nikola Tesla(1856-1943,右)。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