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難、守業更難。香港媒體引述中文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香港富豪在交棒予第二代的過程中,剔除其他市場因素,其家族上市企業股價平均下跌八成,相比台灣及新加坡平均四成跌幅為高。家族企業第二代身家「大縮水」,專家歸洽於他們才幹及條件遜於上一代。 中大進行的「亞洲家族企業繼承研究」,探討家族企業繼承的成功及失敗因素,研究覆蓋香港、日本、台灣及新加坡共五百間上市家族企業,其中香港佔六十間,這些企業在一九九○ 年至二○○五年間曾經歷繼承過程,當中己完成分析的三十八間香港企業中,六成企業選擇子嗣為繼承人,兩成選擇外界的專業人士管理並由家族維持,餘下兩成則完全出售股權及管理權。
研究發現,香港的家族企業在繼承過程完成前的八年內,剔除其他市場因素,股價平均下跌八成。
報導引述中大會計學院教授范博宏指出,由於交棒過程需時,因此特別觀察企業第一代掌舵人退位前八年的股價變動,從而作出有關結論。
中大不肯公開三十八間企業的整份名單,只稱當中包括大快活、麗新集團、德昌電機及新昌營運等。
恆基中國、大快活、金源米業、新昌營運及希慎興業等,繼承過程完成前的八年內,股價均大跌七成以上,由已故富商林百欣一手建立麗新發展,股價更大跌九成三。
范博宏形容麗新發展是承繼情況較差的企業,林百欣去年逝世前,由於子女缺乏才能,面臨無以為繼,老人家被迫在逝世前幾個月才將生意交給兒子林建岳;其實林百欣早在七十多歲時曾嘗試交棒,可是林建岳接手後,經營情況未如理想,例如先後購入亞洲電視,並在金融風暴爆發前幾天高價購入富麗華酒店,但交易完成後幾天股價狂瀉,令公司損手,老父最終只好重掌大權。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鄭宏泰指出,家族企業第二、三代衰落的情況相當普遍,原因之一是下一代的領導才幹及條件都不及上一代。
有趣的是,鄭宏泰指出,下一代的教育水平大多優於上一代,但領導特質(Char-acteristics of Leadership)卻非校園可以培養出來。而且家族衰落的情況,第三代更加嚴重。
范博宏指出,香港的家族企業繼承的表現較差,可能由於大多數家族企業均集中與基礎建設有關的行業,例如地產等,這些行業的成功關鍵往往建基於特別的人脈及商業網絡,上一代企業掌舵人聲譽較佳,多與政府、合作夥伴及銀行建立良好關係,這些脈絡卻很難轉移至下一代。
【2006-10-24/歐洲日報/20版/香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