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鈴!鈴!…」鬧鐘響了,上班族群又開始忙碌的一天,雖然周六、日歡樂的餘味尚未退盡,仍要勉為其難地收斂起慵散的心情,只能偷偷地懷抱著下個周末趕快來臨,強迫武裝自己面對「殘酷的現實」。 然而果真到了例假日,在身心尚未達到充分的放鬆下,又開始期盼中秋佳節或農曆春假的到來。
似乎,工作就像一座永無止盡的長廊,越走越遠,心理就越沉重,越有摸不著盡頭的壓力。
難道工作就得是隨著時間流逝而壓力越來越沉重、工時也愈拉愈長嗎?不錯,根據主計處統計資料顯示:民國90年台灣平均每月工作小時為180.3小時,到了94年平均每月工作小時不減反增為182小時,就充分說明了這種越拉越長的工時壓力是不會縮減,反而是逐年遞增。
所以,在這樣的工作競爭壓力下,不能只是消極地枯坐著「期待漫長假日的來臨」,而是要積極地規劃自已成為「高附加價值」之專業人才,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找到「錢多事少」、理想化的個人生活。
另一方面,職場人心中永遠的疑慮就是「選錯行業--永遠是工時長、薪資少」,然而到了中高階層又開始抱怨自己「教育程度低,無法升遷」;這兩種現象普遍存在每個角落,這也凸顯出大家在職涯規畫中未能做到更深層的思考,讓自己在職場中尋找到最適的工作。
那麼,如何能不再疑慮「選錯行業」與抱怨「教育程度低」呢?首先,找工作時除了評估自身的興趣與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在於瞭解各行業在台灣經濟變遷的過程中,其薪資高低與工作小時的關係。
以95年7月而言,台灣服務業月平均薪資為新台幣40,972元,每月工作179.4小時;比製造業之月平均薪資為新台幣3萬9,587元,每月工作188.2小時,薪資多且工作小時少,顯示台灣服務業已經慢慢取代製造業。
然而並非所有服務業皆具有「錢多事少」的特性,在服務業中惟有具「專業技術」與「錢多事少」才具有相對的連動關係。
如外國銀行業(月薪資8萬642元,月工時174.4小時)、電信業(月薪資6萬5,664元,月工時174.6小時)、本國銀行業(月薪資6萬5,239元,月工時175.3小時)、會計服務業(月薪資6萬4,135元,月工時169.9小時)、信託投資業(月薪資6萬737元,月工時168.4小時)等等。
這些行業的薪資都超過每月6萬元,工作小時低於176小時;相較於零售業(月薪資2萬9,800元,月工時178.9小時)、休閒服務業(月薪2萬5,304元,月工時192.1小時)、理髮及美容業(月薪資2萬4,143元,月工時223.2小時)、餐飲業(月薪資2萬2,601元,月工時179.9小時)等,普遍薪資水準皆低於每月3萬元,工作小時高於178小時以上,對照之下即呈現出所謂「薪資少一半,工作時數卻增長」。因此,專業技術人才在服務業不但具有較高的薪資,同時工作時數較少。
不可否認,學歷為專業人才的後盾與機會的化身,雖然學歷高低不必然代表一定可以成為專業人才或是享有高薪,卻可以提供潛在的升遷機會或肩負策略性職務的能力,進而成為「高附加價值」的專業人士,達到財富效果的增強。
以94年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按教育程度分:研究所畢業學生平均每年所得為93萬5,880元為最高,大學生畢業生為62萬8,899元為次高,第三名為專科畢業生54萬5,749元;其中在受雇人員報酬組成中,研究所畢業之其他收入為20萬3,342元,比大學畢業生12萬7,072元,高了7萬6,270元,在在顯示學歷越高,越有機會獲取較高薪酬。
不要再抱怨選錯行及升遷不易,「慎選行業」並給予自己更多機會成為「高附加價值」專業人才,才能讓自己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達成「錢多事少」、有品質的個人化生活。
(作者是東吳大學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