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教育超連結
市長:關雲長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教育超連結】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觀察站不分系 雙主修 愈來愈熱門
2006/08/15 23:46 瀏覽1,521|回應3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報記者張錦弘
很多考生到大考填志願時,都還不知自己適合讀什麼系,分析近兩三年的大考科系排行榜,大一不分系、採計三主科的商管科系愈來愈受歡迎,顯示傳統的高中分組、大學分系都到該調整的時候,大學應給學生更多探索性向、轉換跑道的空間,而考生也可想想,誰說自然組的學生不適合讀商管?

大學聯考五年前廢除,打破一到三類組統一考科的規定,讓各校系自行選擇採計三到六科,出現兩個新的招生趨勢,一是每年有一百多個商管為主的學系,只採計國、英、數乙三科,吸引約八成自然組學生跨考數乙,搶去台大財金、經濟等許多明星校系名額,引發社會組考生及家長抱怨。

分析錄取台大財金等商管科系的跨考生成績,很多在學測時自然科成績不理想,反而社會科考滿級分;到了指考,同樣理、化不怎麼樣,只有國、英、數非常強,甚至有的跨考史地,也考得很不錯,這類學生往往被同學稱為「假二類學生」,但為何不能給他們機會轉換跑道?

第二大招生趨勢,是不分系招生的校院漸增,也較受歡迎,包括交大電資學士班、今年新增的清大科管學院雙主修學士班等,錄取分數都居同類校系前十名;銘傳大學的法律、傳播、觀光學院,甚至全採不分系招生,這是歐美行之多年的招生方式,也是因為高中生還不易確定性向,應鼓勵他們廣泛學習之後,再定出方向。

教育應為孩子量身訂作,而非為校系教學方便限縮孩子發展,社會應接納更開放的招生方式,高中教育也應打破社會、自然組的藩籬,鼓勵學生在重視國、英、數的基礎下,跨領域學習,不要自限發展。

【2006-08-09/聯合報/A2版/焦點】


經驗談
想重考 想轉系 先念了再說
記者張錦弘、喻文玟/台北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台大校長李嗣涔昨天以過來人的身分,建議考得不理想的考生,仍先入學探索性向,真沒興趣,再轉系或雙主修,純因功利考量而轉系,可能因沒興趣投入,反不易出頭。

員林中學畢業的黃榮村,高中時代文、理科都不錯,但因當時編刊物,覺得對文科較有興趣,聯考只填了十三個志願,錄取台大歷史系。但他進了台大後,對科學也產生濃厚興趣,想改讀「文理合一」的心理系,在升大二暑假先選修物理、微積分,如願轉到心理系,一直讀到博士。

黃榮村提醒想轉系的學生,自問為何讀書?真的不喜歡現在錄取的系嗎?真的喜歡想轉的系嗎?是因為有興趣,還是只因該系的排名或出路好?若現在錄取的系真的沒興趣,甚至可以犧牲一年去準備重考;若還有些興趣,不妨全心投入,就算冷門科系也可讀出一番天地。

黃榮村舉兒子為例,高中時較喜歡生物、化學,後來考進台大農化系,雖然排名比不上醫學、電機系,但讀得很有興趣,研究所就考上台大醫學院的生化及分生所,目前在中研院基因體中心服國防役。

李嗣涔當年聯考,因為數學失常,考上台大化工系,後來轉到電機系,第一名畢業。他說,現在大一更重視通識教育,即使未錄取理想校系,不妨先報到就讀,進一步探索性向,真沒興趣再轉系,台大等校都已鬆綁轉系、輔系及雙主修規定,培養第二專長並不難。

【2006-08-09/聯合報/A2版/焦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1807397
 回應文章
學位學程 單系跨系套裝課
2006/11/18 01:00 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記者張錦弘
大學「學程」指的是因應產業或社會需求,針對某類知識,尤其是新興學問,由單系或跨院系開的套裝課程,以往各校都只開廿個學分的學程,修完後發給證書。

大學法去年修正後,開放大學擺脫學系本位主義,快速整合各院系,開設至少一百廿八個學分的「學位學程」,可用學程招生,學生不隸屬某系,畢業後發給學程文憑。政大今年開設歐洲語文學程,是第一所用學位學程招生的學校。

除了學位學程,教育部也開放各大學以學院或學校的名義,不分系招生,到大二、大三才依成績或興趣選系,甚至到畢業都不用分系。今年共十個校院不分系招生,大多是提撥院內各系名額成立不分系專班,只有銘傳大學觀光、傳播、法律學院是全院不分系招生。

【2006-11-12/聯合報/A6版/生活】



大學不分系招生 明年激增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教育部昨天公布明年大學新增系所,變動之大歷來罕見,採不分系或「學位學程」招生的系所,由今年十多個激增到六十多個。

包括清、交、政大等國立大學都新增不分系專班,大葉大學更有兩個學院全採不分系招生。

明年大學招生另一趨勢,是大學進修學士班(夜間部)式微,主因是日間部錄取率太高,夜間部漸乏人問津,如台大進修學士班中文、外文、歷史、法律等系明年全部停招。

國外很多大學採不分系招生,入學後再依學生興趣選系或選主修,但國內長期以來都是用學系招生,學生入學後不適應,想轉系或重考比率偏高;經大學極力爭取,大學法去年底修正通過,准許以學院或跨院系開課的「學位學程」招生。

增設最多的是跨院系開課的學位學程,學生不隸屬哪個系,只要修滿畢業學分,照樣可拿到註明學程,而非傳統註明學系的學士文憑。

有多所國立大學增設不分系專班,以學院名義招生。清大繼今年開設理學院、科管學院不分系雙主修班,明年新增工學院、人文社會學院不分系專班;一向熱門的政大傳播學院則提撥新聞、廣告、廣電系少數名額成立不分系專班,大二才自由選系。

其他新增系所以生醫、光電、運動休閒、老人醫學、華語教學較熱門,如成大新設光電系、陽明新增生醫系、台東大學新增「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等。

【2006-11-12/聯合報/A1版/要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1950656
高科大 將設不分系菁英專班下學年設工程、電資菁英班 祭出百萬獎學金 向優質高中生招手
2006/11/15 22:41 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記者王昭月/燕巢報導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96學年度,將開設工程與電資學院菁英學士班,祭出百萬獎學金,向雄中、雄女等優質高中生招手。

繼台灣科技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後,高科大亦向教育部爭取增設不分系的菁英學士專班,預定明學度開始招生,名額40人,招生對象鎖定南部地區名列前矛的普通高中,將採學科能力測驗與書面審查兩階段甄試。

面對「少子化」造成學生來源緊縮的趨勢,加上吸收菁英的既定策略,屬技職體系的高科大,近年積極伸足普通高中,延攬優質學生入學。校長周義昌說,在科技大學評鑑總體績效,一直名列前茅,培訓畢業生,亦是南部企業最愛,選生選擇就讀,未來在職場競爭力,將具一定優勢。

周義昌說,新增的工程與電資學院菁英學士班,大一採不分系授課,以獨立專班方式開設基礎及核心課程;大二時,學生可依個人專長與興趣,任選營建、機械與自動化、電腦與通訊及電子其中一系課程為主修。

周義昌說,這種「延後分流」設計,可讓學生對各系更加認識,作出正確的選擇,畢業後直攻碩士、博士。

為吸引普通高中生選讀,新增的菁英專班,學校悉數安排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博士級」教授,也設有百萬獎學金,凡大學學測總級分達65級分以上者,每名入學獎學金24萬元;70級分以上者,每名發給100萬獎學金。

【2006-11-09/聯合報/C2版/高雄縣新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1947333
不分系 為改變而改變?
2006/11/05 05:37 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梁定澎/中山大學國家講座教授兼管理學院院長
(高雄市)

最近報載教育部大力推動分院不分系的政策,但是回憶不久前才發生政大及清華大學的學位學程,因為課程衝堂及選課困難,有些學生可能因為無法選到必修課而要念五年。有鑑於過去教改失敗的先例,加上個人在國外十餘年學程制度下教學的認識,不得不在此呼籲,善意的改革若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都是災難的開始。

國外許多學校的學程是到大三才選專長,這固然增加學生選課的彈性,但是也有個非常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老師的人數要依據學生興趣變化隨時調整(有些學校要求各院要有百分之二十的老師隨時可離職),熱門領域的課程可以有比較多的老師開比較多的課,因此學生不會有選不到課的情形。

但是反觀國內的大學院校,各專長的老師人數大致固定,要調整師資結構非常困難,開課的能量有限,於是熱門領域因為學生人數眾多,教師人數卻無法相對增加,結果不但老師負荷增加,甚至可能要由專長不符的老師去開設熱門課程,教學品質也大幅降低。但是,國內要短期內將制度作大幅修改,很可能會在高等教育圈複製不久才在國民教育發生的教改問題。另一方面,在學生一窩蜂追求熱門科系的情形下,也可能會造成人才供需變化時,大量的失業人口,過去開放教育學程造成今日大量的流浪教師,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其實不分系既不是唯一的辦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大學固然是通才教育,但是在目前制度下,許多學生很早便已經確定興趣所在,不分系是否就能夠達到某些人期望的通才目標,是令人高度懷疑的。何況目前的制度就很可以先透過放寬轉系的機制來處理興趣轉變的問題。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過去培養了大量有國際競爭力的菁英人才,難道這個創造台灣奇蹟的高教制度真的糟到需要大修嗎?都照美國的方式改了真的就可以解決問題嗎?還是只是為了玩「改革」遊戲而改革呢?請教育部在推動重大政策時務必三思,至少多徵詢一些有經驗的學者。

【2006-10-30/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1929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