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 最近報載教育部大力推動分院不分系的政策,但是回憶不久前才發生政大及清華大學的學位學程,因為課程衝堂及選課困難,有些學生可能因為無法選到必修課而要念五年。有鑑於過去教改失敗的先例,加上個人在國外十餘年學程制度下教學的認識,不得不在此呼籲,善意的改革若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都是災難的開始。
國外許多學校的學程是到大三才選專長,這固然增加學生選課的彈性,但是也有個非常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老師的人數要依據學生興趣變化隨時調整(有些學校要求各院要有百分之二十的老師隨時可離職),熱門領域的課程可以有比較多的老師開比較多的課,因此學生不會有選不到課的情形。
但是反觀國內的大學院校,各專長的老師人數大致固定,要調整師資結構非常困難,開課的能量有限,於是熱門領域因為學生人數眾多,教師人數卻無法相對增加,結果不但老師負荷增加,甚至可能要由專長不符的老師去開設熱門課程,教學品質也大幅降低。但是,國內要短期內將制度作大幅修改,很可能會在高等教育圈複製不久才在國民教育發生的教改問題。另一方面,在學生一窩蜂追求熱門科系的情形下,也可能會造成人才供需變化時,大量的失業人口,過去開放教育學程造成今日大量的流浪教師,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其實不分系既不是唯一的辦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大學固然是通才教育,但是在目前制度下,許多學生很早便已經確定興趣所在,不分系是否就能夠達到某些人期望的通才目標,是令人高度懷疑的。何況目前的制度就很可以先透過放寬轉系的機制來處理興趣轉變的問題。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過去培養了大量有國際競爭力的菁英人才,難道這個創造台灣奇蹟的高教制度真的糟到需要大修嗎?都照美國的方式改了真的就可以解決問題嗎?還是只是為了玩「改革」遊戲而改革呢?請教育部在推動重大政策時務必三思,至少多徵詢一些有經驗的學者。
【2006-10-30/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