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人口快速減少,愈來愈多小校面臨更大的裁併壓力。多位小校校長表示,過去廢校常引起嚴重反彈,未來執行裁併前若能讓家長了解學生轉校後的交通、課後輔導等配套措施,讓社區居民了解「不是被政府遺棄」,才能讓反對聲音減到最小。 屏東縣車城國小校長李明一曾經一個人包辦全鄉四所國小,「轄區和鄉長一樣大」;嘉義縣則在過去三年將卅四所學校裁減為分校或分班,由鄰近學校兼管,因此減少任用廿一名校長,連同減少的一百多名主任、教師,每年節省人事費一億餘元。
花蓮縣學田國小校長許傳德也兼任鄰近富南國小校長,他說,兩個小校總共只有七十名學生,但每年光人事支出就近兩千萬元,所以兩校能用在水電、文具、差旅費的事務費,每個月只剩三、四萬元。
許傳德說,從經濟的觀點,像富南國小這種只有二十人的小校不適合存在;但從教育觀點,迷你小學的老師能照顧到每個孩子,這是都會區家長求之不得的。
許傳德表示,花蓮十幾年來已裁了十多所小學,但曾造成社區居民反感,政府將來要裁小校,除了要解決交通問題,還應投入資源課後輔導學生,若能在孩子居住的社區提供讀書場所,會更有幫助。
教育部委託學者訂出九項小型學校適合廢、併校指標,包括學生人數少、逐年減少、社區人口外移、附近有其他小學、有交通工具、校齡短、教室屋齡長、原校區可做他用,及社區對學校的依賴度低。
但若是鄉鎮唯一的小學、原住民小學及通學交通有安全顧慮的學校,沒有完整配套前,暫時不會廢、併校。
教育部表示,人數太少的學校,學生缺少同儕互動、文化刺激,而且雖然政府花在偏遠小校學生身上的錢是非偏遠學校的好幾倍,但小校設備仍不足,像游泳池、體育館這種大型場館必然無法興建,其他硬體也經常比不上都會區學校。
統計也顯示,偏遠小校近四成老師年資不到五年(非偏遠學校為三成),代表偏遠小校比較留不住老師。
官員表示,廢校之議通常是因居民反對而無法推動,因為在偏遠地區,學校往往也是部落文化傳承、社區發展及終身學習場所;尤其是正在沒落、人口外移的社區,通常政府評估後都會認為應廢校,但因廢校更將加速社區沒落,社區居民很少會支持。
教育部指出,過去廢校後原校區幾乎都轉為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或文物展示中心,都是維持教育用途;其實有些地區,學校的地點更適合與產業結合,帶動地方就業,廢校對社區反而有正面助益,但這需要由縣市政府決定,鄉鎮或教育單位僅能建議。
教育部說,經費的確是廢、併校的重要考量,若將學校改為分校,每年只能省下行政人員經費,省的錢很有限;只有廢校,才能節省最多經費。
(李名揚、張錦弘、謝玲玉、莊芳銘、王紀青、肇瑩如、翁禎霞、葉長庚、孫蓉華採訪)
【2005-10-24/聯合報/A3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