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五年五百億打造台灣頂尖大學之舉,果如預料,引起軒然大波。落選的學校,不滿審查結果;獲選的學校,不服氣排名;根本沒被列入考量的學校,質疑整個計畫;教育部長則在立法院與立委們「相罵」。至於五十三所公立大學校長,更是沒人表示已經弄懂了教育部的審查過程。一樁教育行政事務,惹出如許風波,實堪惋嘆!若想減低爭議,教育部就需調整行政風格,改變鬥雞式之作法,誠懇協商溝通或重新審議,把這次招人詬病的地方,例如十幾位委員只開過幾次會、且有多人從未出席,各大學也不知審議情況等弊端,盡行革除,以釋群疑。 當然,最好還是藉此機會,重新思考這個政策是否確實妥當。
日昨李家同教授在國民黨中常會演講時便指出:台灣現在的教育問題不在尖端不夠,而是基礎不足。此乃切中時弊之言。整體教育偏重高等教育,對中小學基礎教育不重視,投入偏低。高等教育中,又偏於研究所,不重大學基礎教育;追逐尖端的科研成就,不重視基礎研究與教學,以致研究型大學幾乎等於好學校之代稱,教學型大學就不受重視。教育部整天也只想著如何砸錢來提升大學之研究水準,簡直把教育部自視為國科會或中研院,不太懂得教育機構與研究機構之分際。更不了解急功近利、缺乏紮實基礎教育之高級科研,其實可能只是少數精英在研究室裡閉門苦幹而已。
何況,就是研究,台灣該發展什麼研究呢?由評審就知道,目前基本上是科技導向的,對人文社會學科關注甚少,以躋身美國學術主流為目標。這種走向,或許與近年教育主管官員多出身中研院或研究機構,而乏實際大學教學經驗有關,故其政策雖可顯示他們的關懷與思維模式,但絕非台灣教育應走之路。目前遭到抨擊,實乃改弦更張之良機,切莫繼續固執下去了。
【2005-10-24/民生報/A4版/消費資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