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的台灣商管學院教授憂慮:台灣鎖國內耗,大陸積極開放,在如此正負力量的作用下,台灣商管教育產業的優勢屏障恐怕一、兩年內不復存在,到時候形勢比人強,可能難以挽回商管教育產業邊緣化的命運。 大陸追趕 腳步加快
兩岸高等教育產業的競爭態勢快速演變。今年7月初,政大傳播學院舉辦數位傳播學術論壇,與會的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李少南及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教授馬成龍透露,香港教育產業正進行體制重大變革,來自大陸的學生逐年大量增加,使一向英制色彩濃厚的香港高等教育面臨轉型挑戰。
近日甫自國外考察回國的世新大學管院院長徐木蘭,也難掩憂慮的說,香港各大學開放大陸學生就讀後,大陸學生無視於香港的高學費 (香港管院學費約為台灣的二至三倍),紛紛進入香港大學管理學院,期望更接近地吸收西方現代商管教育。她感嘆,大陸政府從多方管道推動,追趕的速度是愈來愈快了。
最近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一位教授到大陸浙江大學講學,發了一封e-mail給管院同僚,憂心忡忡的指出,大陸商管學院讓人有「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感想,研究生的論文品質相當高,敢於嘗試尖端的數量方法;反觀台灣研究生普遍有「避重就輕」的傾向,指導教授只好妥協,從數量方法撤退。
美國名校 搶進大陸
可能是春江水「寒」鴨先知,台灣商管學院教授普遍有此憂慮。各方面情勢似乎都讓人擔心,一位教授指出,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會到大陸參加北大百年校慶,就不會到台灣來參加台大百年校慶;大力推展政大國際化的政大商學院IMBA執行長陳春龍一針見血的說:「時間不在我們這邊!」他不諱言,台灣商管教育被邊緣化的危機已現。
陳春龍指出,台灣、美國的MBA市場都在萎縮,大陸卻計畫培育30萬個MBA,這種大市場的磁吸力道十分可觀,美國名校幾乎都已進入中國大陸;歐美學者訪問亞洲,行程安排常是:先到新加坡、再到香港,然後就直接進入大陸,略過台灣。
在今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後不久,大陸政府宣布降低港澳台三地學生赴大陸就讀學費,許多媒體解讀這是大陸官方釋出的善意。徐木蘭擔心的是大陸的「低價政策」,她指出,台灣教育產業現階段已存在「少子化、多學校」的不利結構,大陸低價政策的效果一旦開始顯現,不論力道如何,都會對台灣商管教育產業產生「雪上加霜」的衝擊。
鎖國內耗 台灣之憂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商管學院教授指出,我們最大的危機在「反其道而行」,人家積極開放、全力追趕,我們卻是鎖國劃地、內耗嚴重。
在政府諸多法令束縛下,台灣商管學院國際化腳步邁不開,加上政府先前大幅開放私校設立,導致台灣市場內部過度競爭,外部卻難以提振競爭力。
更嚴重的是,政府對教育產業的規劃陷入混亂,甚至有人治取代法治的現象。這位教授舉例,中研院打算招考研究生,就是疊床架屋之舉;中研院與大學競食國科會研究計畫,不但有違中研院設立宗旨,而且拿專門從事研究的研究員,與一邊教書一邊作研究的大學教授較勁,有失公平。
即使目前我們評估自己的商管教育還領先,但在如此內耗內鬥下,大陸商管教育要追上台灣似乎不難。
【2005-10-23/經濟日報/C1版/管理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