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滬上,南京路人潮洶湧,饕客逐大閘蟹而來。職場的「跳槽」旺季跟著躍動,一直要到春暖花開四月天,那些「跳躍的靈魂」才肯歇息。 上海已成為崛起的中國吸納全球菁英的薈萃口岸。這個在美國財長史諾眼中的「中國的商業和金融中心」,近年來更湧進大量「民工」和外省市的大學生,結果反過來調節了一度失衡的人力市場,也間接稀釋臺灣上班族到上海打工機會。
近幾年,每到春夏之交,上海人力市場總會傳出大學生過剩,人浮於事的說法。更有所謂名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感歎,使得被視為社會寵兒的大學生,失去職場關愛的眼神。與90年代初上海崛起之始,外企搶著預約名牌大學畢業生的景況,不可同日而語。
觀察上海職場22歲至35歲這個主要版塊,絕大多數都是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返回城市參與改革開放一代的獨生子女,從小就受到兩個爺爺和奶奶的呵護,一般上海中上之家多少都有一兩套房子,這些經濟實力造就不少上海本地真正的「待業」青年。
人力仲介業內人士分析,這些人當中有不少名牌大學畢業生,擇業挑三揀四,即便就業也是責任感和耐心不佳,穩定性較差,往往成為職場中階主管眼中的「頭痛分子」。
2002年以來,上海職場維持多年的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就業薪資「三六九模式」(即月薪人民幣3,000、6,000和9,000元)標準就直直滑落,形成目前「二三五模式」。甚至眼前不少大學本科生進入職場,也有從月薪人民幣1,500元起跳。
大學的就業指導體系,似乎欠缺正確的職業觀,「先就業,後擇業」的想法當道,這也是職場時興「跳槽」的根源。不少工廠或辦公大樓內,進入職場二到三年的中專、大專(類似臺灣的技術學院學生),反而成為基層人力的穩定力量。
上海職場薪資水準滑落的另一個原因,是吸納大量的外省市大學生「尖子」。受到大陸加速城市化改革政策影響,絕大多數出國留學不成的菁英,紛紛瞄準北京、深圳、上海等大城市進軍,爭奪當地大學生的飯碗。
上海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工作居住證」(即職場所說的戶口)取得不易,多數外地大學生採取「曲線」策略,先進軍上海郊區工廠或取代上海「草莓族」不屑的工作崗位,取得「戶口」後,再跳槽往高處爬。不少青年男女乾脆「嫁」到上海,成為新上海人,一勞永逸。
有些青年男女為節省高昂房租,利用先進的網路科技徵求「室友」,發展出大陸城市青年「新同居時代」的社會生態。
上海職場變化多端,激烈競爭,加上中國城市化戰略中特有的「梯田經濟」現象,著眼於西、中、東部三個區域的經濟落差,正有力支援大城市的人力市場需求。有意西進的臺灣大學生或已在大陸求學的台生,甚至計劃西進的專業經理人,不能忽略此一現象。
值得一提是,若干學經歷俱佳,能獨當一面又有部分資金的中壯華人專業經理人,已成大陸民營企業,特別是福建、浙江、江蘇大老闆眼中的「金礦」,紛紛跨海覓才,年薪至少在人民幣一、二百萬元不等。
香港、新加坡專業經理人專注「打工事業」,部分「帶資打工」的臺灣經理人還有更強烈的創業意識,一面替大陸民企老闆打工,還兼著投資創業,或乾脆加入公司股東行列,一起打拚,相信不出幾年,又有一些崛起的「新台商」。(作者是專業經理人,定居上海逾十年,E-mail:jos201300@sina.com.tw)
【2005-10-21/經濟日報/A7版/兩岸經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