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學童曾被排擠、孤立、嘲笑 有人想自殺 擔心被報復 僅有34%願意告訴老師
記者朱若蘭/台北報導
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發現,近65%的國小孩童,曾因在學校遭排擠、被嘲笑而恐懼上學,令人憂心的是,老師與學生對於校園中「非肢體暴力」的霸凌(bully)現象,常常是束手無策。
兒盟昨天公布「台灣區兒童校園非肢體霸凌現況調查報告」,以「小蕃薯」網站使用會員為樣本,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共獲1490份有效問卷,在95%的信心水準,抽樣誤差不超過±3%。
調查結果,國小校園中潛藏著讓學童懼怕上學的「隱形暴力」,正在蔓延。問卷中,近65%的學童有被同學排擠、孤立、嘲笑的經驗,主要原因以個性獨特,或身材太胖、太矮最多,甚至有超過兩成五的學童,受不了被同學排擠、嘲弄而萌生自殺念頭。
值得注意的是,遭受「霸凌」傷害的孩子,僅34%願意告訴老師;至於不想找老師幫忙的原因,主要是「告訴老師也沒用」。有小朋友說就算老師出面也不見得能解決問題,搞不好還因為「告狀」,遭來同學的報復。還有12%的孩子表示,遇到同學惡言欺負曾報告老師,老師卻完全不處理。
另一項統計數字同樣也讓兒福團體憂心。多數學童看到別的同學遭受霸凌欺負,大多選擇沈默,僅兩成多敢出來伸張正義,有三成三感到難過、無奈;另有近一成的兒童,看到同學被欺負,感覺很過癮。
兒盟表示,「非肢體霸凌」包含用語言刺傷或嘲笑別人,或說服同儕排擠某人,使其被排拒在團體之外,另外還有類似性騷擾的「性霸凌」,嘲諷或譏笑別人的身體部位或性別取向,例如說別人是「娘娘腔」的男生,或甚至直接侵犯身體隱私部位等。
兒盟輔導過程發現,兒童遭受非肢體暴力的心理創傷,不見得比身體傷害輕,國外研究顯示,長期遭非肢體霸凌的受害者,也是肢體霸凌受害者的高危險群。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呼籲,老師應常提醒孩子「使用暴力(包括語言暴力)就是錯的」觀念,並塑造主動求助不是打小報告的氣氛。父母遇到自己孩子被欺負時,不要先責怪孩子,給予情感支持,讓孩子知道求助是勇敢、負責的表現。
兒盟製作「 Yes-No 守則」,可於www.kids.org.tw 網站查詢,或打兒童專線:0800-003123。
【2005-08-31/聯合報/C8版/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