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破洞的元凶是氟氯碳化物CFCs,造成地面紫外線過量。溫室效應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和甲烷。
甲苯(英語:Toluene,IUPAC:Methylbenzene,分子式:C7H8),是一種無色,帶特殊芳香味的易揮發液體。甲苯是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的一員,它的很多性質與苯很相像,在現今實際應用中常常替代有相當毒性的苯作為有機溶劑使用,還是一種常用的化工原料,可用於製造噴漆、炸藥、農藥、苯甲酸、染料、合成樹脂及滌綸等。同時它也是汽油的組分之一。
甲烷,化學式CH4,是最簡單的烴(碳氫化合物):由一個碳和四個氫原子通過sp3雜化的方式組成,是含碳量最小(含氫量最大)的烴,因此甲烷分子的結構為正四面體結構,四個鍵的鍵長相同鍵角相等。在標準狀態下甲烷是一無色無味氣體。一些有機物在缺氧情況下分解時所產生的沼氣其實就是甲烷。
氯氟烴(英語:Chlorofluorocarbons,簡稱CFCs),又稱氟氯烴、氯氟碳化合物、氟氯碳化合物、氟氯碳化物、氯氟化碳,是一組由氯、氟及碳組成的鹵代烷。
因為低活躍性、不易燃燒及無毒,氯氟碳化合物被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氟利昂是二氯二氟甲烷的商標名稱。
對臭氧層的破壞
部份使用後的氯氟碳化合物上升到同溫層(又稱平流層)。由於其低活躍性、低生物降解性及不溶於水,氯氟碳化合物很難被分解。氯氟碳化合物在太陽的紫外線照射下會分解出氯氣自由基,破壞臭氧層。由於此等破壞是連鎖反應,故威力相當驚人。據估計,一個氯原子數個月就可以使近十萬個臭氧分子消失。
限制使用
由於氯氟碳化合物對臭氧層的破壞日益嚴重,故多個國家於1987年9月於加拿大蒙特婁簽署《蒙特婁議定書》,分階段限制氯氟碳化合物的使用。由1996年1月1日起,氯氟碳化合物正式被禁止生產。
紫外線的傷害
臭氧層可以阻擋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若是臭氧層破洞,紫外線過度照射會造成人類的皮膚癌、眼睛的白內障等等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