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優秀教育
市長:寧靜姐  副市長: AL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親子家庭【優秀教育】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禮貌社交教導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美國品格教育大師李寇納:品格力=學習力
 瀏覽1,756|回應1推薦0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267&page=1

  

李寇納(Tom Lickona)是最早提出品格教育學術架構的學者,曾獲頒美國品格教育終身成就獎。 他發表「品學兼優高中報告」後,徹底扭轉了美國品格教育的方向。 他有什麼新發現?對台灣推動品格教育有什麼建議? 

「品格」有兩塊重要的基礎:一是追求卓越的成就品格(performance character)追求良好德行的道德品格(moral character)「成就品格」是在任何領域追求卓越的能力,如:企圖心、自信、創意、勤勉、好奇、挫折忍受力等。「道德品格」則是和他人維持友善關係、自制和負責的德行,如:同理心、友善、誠實、耐心、合作、謙虛等。

若是學校不重視「成就品格」,人民可能缺乏競爭力和生產力。不重視「道德品格」,社會上可能充斥著貪婪、缺乏社會責任的企業家和銀行家。

家庭是品格教育的基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5102455
 回應文章
品格教育究竟要怎麼教?~ 林格
推薦0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品格教育究竟要怎麼教?
林格

品格教育究竟要怎麼教?

品格教育的同義詞就是好習慣

  回歸教育的根本、引發孩子的主動性、喚醒孩子的自覺,是教育走向春天的基本領悟。但是,如果只是為了「引發」而「引發」,為了「喚醒」而「喚醒」,必然又讓所有教育者開始崇拜那些看似高超的教育技巧,顯然又偏離了本書的初衷。

★習慣才是教育的最終落腳點

  對於教育者來說,需要一個可以引發孩子主動學習、喚醒孩子自覺的內在體系,我把這個體系叫做「養成教育」。習慣才是教育的最終落腳點。

  習慣與品格之間存在著一種線性關係。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依著正確的航向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也就是說,人格就像那條航線,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座大屋子,要進屋裡去,就需要找到大門和門把,否則也是不得其門而入。這個大門的把手,就是我們的「習慣」。去我國德育的失敗,就是把德育目標定得比天高,都忽略了要從生活的細小行為著手,而呈現出了「假大空」的低效局面。

  一切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最終必然落實到優良的外在生活行為上。因此,我們應該從行為角度來說明習慣與品格的關係。

  我們常說「習慣成自然」,意思是說,習慣是一種自然動作,是不假思索就會不自覺地、經常地、反覆地做,例如每天都要做的刷牙、洗臉,這些行為是不需要事先計畫或思考的,沒做反而會覺得怪怪的,那就是習慣。

  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行為。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例如,兒童養成在飯前、便後或遊戲後一定要洗手的習慣,這已成為他們的需要。培養某種習慣就是指長期養成某種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那是一種學習的成果,是條件反射的建立、強化並自動化的結果。

★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

  人們通常把習慣分成好習慣和壞習慣。這種分法雖然簡便,卻很籠統。<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對習慣進行了較為細膩的分類,歸納出來主要有:

  一、按習慣的價值分為良好(積極的)習慣和不良(消極的)習慣。凡是對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起積極作用的、適應人的正常需要,且對人具有正向價值的習慣,就是良好的習慣或積極的習慣,例如節約能源、堅持運動等。反之則是不良的習慣或消極的習慣,例如不講衛生、酗酒、吸煙等。

  二、按習慣的層面分為社會性習慣和個體性習慣。社會性習慣多是強調與他人發生聯繫的習慣,通常體現為適應公共生活領域的習慣,例如遵守交通規則、愛護環境、有禮貌等。個體習慣是社會個體所獨有的習慣,例如有人習慣早睡早起,有人習慣晚睡晚起;有人習慣早上運動,有人習慣晚上運動。

  三、按習慣的水平分為動作性習慣和智慧性習慣。動作性習慣主要是一些自動化的身體反應和行為動作。這種習慣比較簡單,形成的時間較短,也較容易訓練,例如飯前便後洗手、早晚刷牙洗臉等。而智慧性習慣比較複雜,層次更高,需要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形成。這類習慣主要涉及的是思考方式、情感和心理反應的內容,例如做事一定要先有計畫、凡事三思而後行、實事求是、質疑等。

  四、按習慣與能力的關係分為一般性習慣和特殊性習慣。一般性習慣與人的一般能力要求相一致,例如善於觀察事物、勤於思考等。特殊性習慣與特殊技能和能力要求相適應,例如建築師、藝術家等職業所要的利用表象構圖的習慣等。

  五、按不同的活動領域分為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工作習慣、交往習慣。這是按照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領域來分的,還可以進行細分,例如學習習慣可分出預習習慣、複習習慣、作業習慣等。

  六、按出現的時間分為傳統性習慣與時代性(現實性)習慣。歷史上傳承下來的習慣可以看成傳統性習慣,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形成的新習慣就是時代性習慣,比如乘電動扶梯靠右邊站立的習慣等。

  我們都知道養魚的關鍵在於「養水」,要使水的溫度和酸鹼度適合魚的生長。相對的,人也需要「養心」,這才是養成教育的起點。心正則身正,身正則行為正,這是養成教育的真諦之一,也與儒家思想契合。

~以上資料摘自《方法用對了,教孩子就不累》林格◎著
人類智庫【人類文化】出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510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