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偏方:小孩體溫超過38.5℃以上,可選用「溫水浴」降溫。若室溫太冷,或擔心夜間洗澡著涼,可用溫水在孩子前額、脖子、腋窩、大腿根部擦拭以散熱。
去年夏天的某個午後,天氣炎熱,我正準備出門,門鈴就響了起來。打開門一看,是樓下的小美。她上氣不接下氣地告訴我,寶寶發燒到38.5℃,用「退熱貼」也無法降溫,老人家現在準備幫他蓋棉被來發汗,自己則想用冰塊冰敷,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上樓找我幫忙。
小美的寶寶剛滿1歲,我連忙跟她下樓查看。進門後,看到孩子身上蓋了厚厚的棉被,身上穿了不少衣服。孩子臉上紅通通的,手腳心熱,額頭也很燙,出了不少汗,我連忙把被子掀開。
我用小湯匙當成壓舌板,看了看孩子的喉嚨,沒有紅腫,又趴在孩子胸口聽心肺,心音、呼吸都正常。這些檢查把寶寶惹惱了,於是開始大哭起來,哭聲嘹亮,中氣十足,毫無沙啞衰弱的現象,看來只是普通的感冒發燒。
我對老人家說,孩子發燒超過38.5℃時,不要把被子蓋得那麼密實,應該把寶寶的衣服略微解開,讓寶寶充分散熱,手腳部位適當保暖,最好用物理性的方法來降溫。
物理降溫的方法有很多種,由於孩子小,不宜冰敷或冷水敷,否則會引起小兒血管強力收縮,導致渾身發抖,也勿用酒精擦拭,若比例不當,會引起酒精中毒。此時,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洗「溫水澡」來降溫。
有些媽媽也許會擔心,幼兒發燒期間洗澡,會進一步著涼而加重病情,其實要視情況而定。感冒分為風寒型、風熱型兩種,一般冰敷、溫水浴降溫多用於「風熱型感冒」(出汗)。
發燒後會出很多汗,如果不保持清潔,很容易感染其他病菌,所以洗澡是必要的,但務必使用溫水(38~39℃最佳)。
溫水擦澡或泡澡,可使小孩皮膚血管擴張,增加散熱。洗完澡後,要及時用浴巾把小孩包裹住,以免受涼。如果孩子手腳冰冷、打寒顫,就暫時不要洗,更不能冰敷。
小孩的爺爺有點不服氣,說自己用發汗法治好多次發燒。這種方法究竟有沒有效果,一直存在爭議。其實,這種方法的確有一定科學性,因為許多人曾這麼做,也確實有效。
汗液蒸發會從體表帶走體內熱量,散熱退燒。但對於3歲以下的幼兒來說,就不合適。因為嬰幼兒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全,且自律神經的調節功能較差,發汗會導致體溫急遽上升,甚至引發高燒驚厥。
我告訴孩子的爺爺,對於體質較好且大於3歲的孩子來說,在體溫不超過39℃,並且屬於外感風寒表實證時(孩子打寒顫、手腳冰冷、舌苔白),可以嘗試這種方法,但不能將孩子裡外以3層衣服、被子裹著。
正確的發汗方法:適當添加衣服、蓋被,以達到體表發汗為宜,且要及時擦乾汗液,並多補充水分,切忌大汗淋漓,否則更易加重病情。
小美晚上立刻給孩子調好水溫洗澡,再擦乾身體,沒多久孩子就睡著了。過一段時間再去量體溫,體溫真的降下來了。
她又問我,如果夜裡再發燒,要不要吃退燒藥?我告訴她,38℃以下不必服用,3歲以內的嬰幼兒發燒超過38℃,應首先採用「物理降溫」方法,一般不打退燒針,不吃退燒藥,以免發生虛脫及藥物中毒反應,其他藥物的使用同樣要慎重。
方法:夜間不宜給孩子洗澡退燒,可用溫水擦前額、脖子、腋窩、大腿根部,尤其腋窩處可多擦幾下,但不要擦拭腹部和胸前區。
孩子半夜高燒(39℃以上)不退,無法安睡,實在無法就醫時,可考慮適當服用退燒藥,但不能用阿斯匹靈、安乃近等成藥,可用小兒美林糖漿、小兒百服寧滴劑等嬰幼兒用藥(2個月以上適用)。
貼心叮嚀:小孩若無嚴重併發症,先別吃太多藥,給小孩多喝溫開水,吃點米湯即可。
小美點點頭,按照我的囑咐,結果第2天孩子就退燒了。
普通感冒是一種上呼吸道感染,俗稱「傷風」,多半是由病毒感染所致。感冒時的發燒,則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有效抑制病菌的生長繁殖。
大部分病菌最合適的生長溫度是37℃,溫度升高,病菌繁殖能力會明顯降低。所以,只要不是39℃以上的持續高燒,先不用太緊張。
如果孩子感冒發燒,先採用物理降溫法較適宜。切忌一感冒就吃抗生素,如先鋒黴素、阿奇黴素等,長期使用抗生素,對兒童有副作用,會降低免疫力。
如果孩子出現多種症狀,反覆高燒,而父母無法判斷是什麼原因引起,可先給孩子物理降溫,待溫度稍降,再帶孩子就醫。
~以上資料摘自《很老很老的老偏方5 寶寶小兒病一掃光》陳峙嘉◎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