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好,不一定是不懂數學概念,有可能是看不懂題目。
柯華葳認為,在學好英文、數學之前,最重要的一堂課就是「學會閱讀」:讀懂內容,也能讀出自己的見解。
閱讀不只有益孩子未來的學習,「也是生活中的膠原蛋白,」凌拂形容,閱讀可以讓親子間多一些討論話題,關係更「黏」、更親密,「用故事餵養大的孩子,一定跟別人不一樣。」
以下是三位專家回答父母常見疑惑:
Q:孩子幾歲可以開始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從寶寶還在爸媽懷裡就可以開始,」柯華葳和凌拂都建議。
藉由爸媽唸故事書,讓寶寶習慣看書、翻書這個動作,接收聲音、字彙、句子、圖畫的刺激,對往後養成閱讀習慣、語文能力發展都有幫助。
Q:怎樣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不只是孩子的事,父母要帶頭讀、陪著孩子讀,在家中形成閱讀風氣,才能讓孩子長久喜愛讀書。
柯華葳建議,安排一個固定的親子共讀時間,形成「儀式」,例如在睡前,父母可以宣布:「讀書時間到了。」「媽媽來抱妹妹看書了。」可以從3、5分鐘開始,讀到孩子入睡。
閱讀時,家中電視、音樂都關掉,讓這段時間完全屬於閱讀。
當孩子的識字量夠時,可以讓他參與唸故事,爸媽可以故意停一下等他接,或親子輪流讀。
孩子大一點、閱讀已有一段時間後,可以請他說出故事的重點、故事的意義、跟父母討論等。
當孩子想翻書、想離開,都沒關係,不一定要堅持唸完,更不要罵他,不要讓孩子覺得看書是一件會挨罵的事。
Q:怎樣跟孩子討論故事?
討論可以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柯華葳建議,父母可以先分享自己的想法,但不要認為這是標準答案,儘量用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孩子說出想法,例如「故事很吸引人,你覺得呢?」「你覺得故事合不合理?」不必嚴肅地說「我們來討論」,免得孩子覺得像考試。
當孩子說出意見,可以問他為什麼這樣想,把討論延續下去,儘量不要批評、否定孩子的想法。
Q:父母如何為孩子選書?
柯華葳建議,孩子年齡小時,可以選書中傳遞概念簡單,而且相同結構反覆說明一個概念;大一點可以選故事情節有變化的;更大一點可以選知識性或傳遞抽象概念的書。
童書書目可以從行政院新聞局評選的中小學優良讀物、台北市立圖書館評選的「好書大家讀」、台北市兒童深耕閱讀教育網中尋找。
Q:很多父母為子女的作文能力傷腦筋,例如錯別字、「火星文」連篇、亂用成語等。如何提升寫作能力?
凌拂認為,寫作與閱讀兩種能力是分不開的。孩子如果從小有閱讀習慣,從裡面學了大量詞彙、句型、段落及文章結構,進而思考故事的意義,對未來寫作都大有幫助。
凌拂寫作並不特別強調技巧,「情意比技巧重要,」而情意來自生活中的體驗。當孩子有溫暖的家庭生活,跟父母、手足互動良好、生活經驗豐富,自然能寫出動人的文章。「這不是補習能補來的,」她強調。
張曼娟建議,多寫才能練好文筆,可以讓孩子從描述一件事或自己的感覺開始。
例如出去玩時,可以讓孩子觀察路上看到的三件有趣的事或人,回來後寫下來;吃東西時,詳細描述食物的味道、自己的感覺,不是只說「還好」;做一個「恐怖箱」,讓孩子伸手進去摸,然後描述觸覺。這樣的感受力對寫作非常重要。
* * *
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及師資培育中心主任,曾任台灣閱讀協會理事長。長期研究閱讀能力與識字歷程,對兒童語文學習的研究尤深,編著有《教出閱讀力》、《童書久久》等書,譯有《踏出閱讀的第一步》等。
凌拂:曾任教國小30年,現專事寫作及推廣兒童閱讀,著有《世人只有一隻眼》、《食野之苹》、《台灣的森林》、《與荒野相遇》、《山童歲月》等書,及童書《木棉樹的噴嚏》。曾獲時報散文獎、報導文學獎、聯合報散文獎、洪健全兒童文學童詩獎、童話獎。
張曼娟:中國文學博士及教授,在大學任教近20年,出版《海水正藍》等暢銷、長銷書。近年投入兒童語文教學,帶孩子讀古文及經典,並創作《我家有個風火輪》等改編自古典文學的童書。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6252&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