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教育局今天召開中學校長會議,中央大學認知心理研究所長洪蘭應邀演講,她強調,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得任何有用的東西 ,而是在培養人格和情操、正確的社會觀、交到好朋友。她更勉勵中學校長不要只以學生的成績來評量學生,而應以人格和情操做為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方法。(註釋 : 教育的目的 是在學得好的、 有效的、 有系統的 學習方法 培養人格和情操、正確的社會觀、交到好朋友)
洪蘭也說,按照人體科學來說,「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從教育理論來說,也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因為大腦是有可塑性的。」
洪蘭舉例說,她曾到學校參觀發現,有些教室燈光的明亮度不一,前半段比較亮,後半段燈光較暗,經詢問校長,校長竟大方承認,教室後半段燈光較暗,是因坐的都是學習程度後半段的學生,「給後段孩子那麼亮幹嘛?他們也不看書,開亮燈也是浪費」讓她非常震憾。
她還舉例說,有一名孩子被專家判定是自閉症,終身不可能會喊一聲「媽媽」,但媽媽不死心,每一餐餵食孩子要孩子張開嘴說「啊」再誘導孩子說「媽」,練了五年終於聽到孩子開口叫「媽」,更開始說話,這證明人的大腦是有可塑性的,孩子是可以學習的。
洪蘭也說,沒有什麼孩子可以被稱為「天才」,只是看是否放對了地方;也不要把孩子跟別人比,因為基因與後天環境不同,所以孩子發展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