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優秀教育
市長:寧靜姐  副市長: AL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親子家庭【優秀教育】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教育時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小學社會科太難 家長批災難
 瀏覽3,511|回應5推薦1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寧靜姐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縣報導】

「什麼是聚落?」

「台灣島形成的證據有哪些?」

這不是大學學測,而是國小社會科考題,小學生頭大,也考倒一堆當「孝子、孝女」的家長,上臉書痛批「是要考台大?還是要考哈佛?」

不少學識俱佳的知名人物,參加當紅電視節目「百萬小學堂」,敗在國小社會科,引起觀眾討論。上班族張麗芬說,讀小三的孩子沒上學前,她以為國語、數學等主科才是最難的,沒想到竟然是社會科。

例如

「社區發展協會是什麼組織?」

十個大人裡恐怕九個答不出來,卻是小三學生的考題;高雄縣的萬山部落在哪,張麗芬說,「我都不知道」,卻要學生回答萬山屬於哪種聚落?孩子已向她提出:「我要補社會。」

洪姓家長在臉書上痛批社會科內容,指女兒剛上小五,社會科平常考就不及格,經她了解才發現小五生就要了解,從高速公路南下,會先經過「苗栗丘陵」、還是「八卦盆地」,還有台灣哪些鄉鎮在北迴歸線以北、哪些在北迴歸線以南?

洪姓家長抱怨,最扯的是,有的老師沒有拿過一張地圖講解,只是放影片,其餘就送學生三個字「背下來」。

「真的太多元、太沉重了」,長治國中校長黃賢德本身也是國小四年級學生家長,驚訝孩子對社會認知還不足,就要學地方制度、台灣地理等艱澀內容,還有住在鄉下的親友向他反映,書本教的「村長」、「社區」和實際差那麼多,孩子根本感受不到。

在高職任教的黃正偉說,社會科的內容太多又太雜,孩子的學習缺乏一貫性,有些答案連大人都找不到,「答案可以找,但是孩子到底學到了什麼?」

立委盧秀燕就曾在質詢時,拿小三社會科題目,當場考倒當時的教育部長鄭瑞城,但是社會科的「災難」一樣沒有改變。家長心急地說「好好的社會科,變成這樣,難道沒有人看見嗎?」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是評量、教學有問題
    回應給: 醉夢者(Horace2007) 推薦1


柳林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寧靜姐

洪姓家長在臉書上痛批社會科內容,指女兒剛上小五,社會科平常考就不及格,經她了解才發現小五生就要了解,從高速公路南下,會先經過「苗栗丘陵」、還是「八卦盆地」,還有台灣哪些鄉鎮在北迴歸線以北、哪些在北迴歸線以南?
------------------------------------------------
這些東西,如果讓小朋友拿著地圖一一說來,很好、很讚、很實際的教材。

但是,如果要小朋友背起來,一一的答出選擇題,填充題,那真的很難很難。

小學的評量方式、教學過程,是該好好檢討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4287756
孰令太難
推薦1


人間無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寧靜姐

教改這麼多年了

不是為了多元又活化嗎

不是為了減輕學子的負擔嗎

那我們就該問

教改前後改變了多少

如果沒改變是為什麼

是政策脫離實際社會

是多元教材

是老師萬變不離其宗

筆者民國六十幾年畢業於台大

但面對小學中學和高中的課程

尤其是現在考題

我變得很謙虛

因為我不見得會

到底是我老了

還是忘了應有的基本知識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4287238
誰讓學生死背的?
    回應給: 寧靜姐(inyi) 推薦2


柳林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寧靜姐
華碩

這是我最近一篇人家不要的投稿文章,其實我也知道,如果我把學校、教授姓寫出來,文張張力會大很多,就有可能被採用,但在大學裡,尤其好的大學,教授簡直拿學生當神,,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不是單一個案問題。

籲請大學教授考量孩子的學習起點行為

女兒今年進了大學,念的是免修普物、免修微積分農學院的科系,但是他們修的普化卻被同學戲稱普物。在看過教授的投影片後,身為高中物理老師的我發覺,那不是普物,那是量子力學,對物理系同學都嫌高深的量子力學,被普化教授拿來教原子、分子的軌域,能量,而且不只教觀念,還要求計算。

量子力學的難不只難在觀念,更難在數學。這套力學把高中生普遍知道的能量當作算符(operator),更大量的應用了偏微分、矩陣力學的數學,對沒學過微分方程、高等工程數學、近代物理的大一新鮮人,那是一個不可能跨越的鴻溝。

即使孩子很聰明,他也不可能跨越一堆沒學過的東西,直接進入高階學問之門。希望教授們體會孩子這點難處。孩子沒辦法吸收理解應用,只能「背答案」來應付教授的考試,我想這也不是教授樂見的。 

其實,這是我第三個讀大學的孩子,這問題也不是首次發生。只是覺得每次都忍耐過去,孩子學不到東西,教授也不曉得問題嚴重性,才斗膽在此提出。這篇文沒有針對某個特定教授的意思,據女兒說,那教授人很好,很認真教學的。我想,很認真的教授應該是會很希望孩子學到東西的,也希望這文能提醒站在講台上的各級先進同仁,大家都能瞭解學生學習起點,教學生他們能學會的東西,才是學生之福,杏壇之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4282427
陪孩子一起學習,也是一種成長
推薦1


阿戴&阿華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寧靜姐

人们常說「課本是死的知識。」而國小社會課的內容大多是國內人文地理及風土民情,老師的教授應該多提供生活周遭看得見的例子,讓孩子有較深刻的瞭解;而家長也可以在旅遊中、閱覽報章媒體時給予機會教育,讓他們能夠跟死的知識做連結加深印象,讓社會課本成為活的知識比死背有用多了。

我周圍就有些朋友,利用假期旅遊機會安排與孩子課程相關的議題,讓孩子實際體驗,這就是走萬里路如讀萬卷書。女兒天生定向感不佳,在唸台灣地型氣候時常東西不分南北相當,只好利用旅途中的景物變化、地名標示等,在聊天時讓她觀察回想來加深印象。教育改革要改的不只是教學制度和老師,做家長的也要改掉「教育就是學校和老師的事」這觀念,陪孩子一起學習也可增加親子的互動,也是一種成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4271863
誰讓學生死背的?╱李家同
推薦1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寧靜姐

誰讓學生死背的?

最近媒體開始討論國小社會科太難的現象,這的確是個嚴重的問題。要應付這種難題,小朋友只好死背,死背一直是我國教育界的痛,不僅小學生在背,大學生也好不到哪裡去,誰都想減輕這種死背的現象,可是大概不可能立刻消除。我在此提出一些觀念,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我們教科書內容常常超越學生能力,比方說,小學生的社會科,考試就可能使學生非背不可。國中的自然課提到遺傳,也提到DNA,對我來講,DNA牽涉到化學,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不可能懂DNA的,因此養成一個習慣,就是死背下來。

到了高中要學半導體,很多學生學了半導體以後,無法了解半導體在工業上的作用,要了解這個,必須了解半導體加入雜質以後的性能,這談何容易,同學又只好似懂非懂地死背了。我曾看過高中經濟學考題,很多大學經濟系教授說,這一類問題,高中生是不可能了解的,但高中生好像無所謂,因為他們養成習慣了,管他懂不懂,只要背下來就可以了。因此,只要我們的教材太難,學生永遠都在死背。

我們社會向來沒有挑戰權威的想法。過去,我們不敢挑戰古聖先賢,現在,我們不敢挑戰洋人,因此,我們不停地教導學生美國史丹福大學校長講的話,學生也養成習慣,重覆這些人的話。這種不敢挑戰權威的現象,使我們不敢批評微軟的軟體,無論那些軟體多麼不好用,大家也永遠在替外國廠商辯護,結果,芬蘭一個年輕人開始寫自己的操作系統,現在全世界都在採用這個系統。我們的學生還在背書上那一套。

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書本上的知識,而不太鼓勵學生做實驗。以物理為例,很多人念過電子學,但是很少人會做非常基本的電子學實驗,學生對電子學的了解幾乎全部來自書本,如果學生被迫要做電子學的實驗,我絕對相信,我們的學生不再死背。再以電路設計為例,如果學生被迫有動手做的習慣,立刻會對電路設計有所謂工程上的感覺,也會發現書上講的那一套,並不一定夠用,自然他們也不需要死背了。

要使學生不再死背,我們老師要負起責任來,我們必須重新檢討教材,教材如果不是太難,同學可以真的理解,當然就無須死背。同時,我們也一定要知道,考試時,要避免那些強迫學生死背的考題。比方說,問學生操作系統有多少種,因為不同的看法,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可是老師不會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學生必須回答得和他所選的教科書講得一模一樣,這是經常發生的事,也使得我們同學只好死背。最重要的,還是要逼迫學生動手做實驗,從國中就要開始,使得學生的知識,不完全一字一字地來自書本,而是經過思考得到的。

最後,我們老師自己要有挑戰權威的想法,否則我們的學生永遠在跟隨別人。

【2010/11/09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