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與家長
今年九月,又有一批小學畢業的小孩升上國中,這些孩子大部分都還有國小學生的單純和可愛。
王老師在七年級(就是國中一年級)某班授課時,發現有一個學生已有桀驁不馴的癥候。他叫做阿良,經常不帶課本,作業也不寫,對老師的指正愛理不理。有次王老師講到情緒管理,就舉例說,譬如因違反規定被老師處罰的時候,心裏會覺得怎樣。這些剛上國中的孩子低聲的說「不爽」,阿良卻高聲地用閩南與說「麥爽啦」。
這星期,王老師忽然感覺到阿良的行為舉止有些改變,雖然還是未能專心學習,但在態度上比較和緩,不再存有對峙的感覺。王老師請教阿良的導師後知道,李姓導師也感覺到阿良的上課態度及言行有些偏差,打電話和阿良的媽媽談阿良的事。
原來阿良的父親在外欠了不少債務,因為逃債已離家多時,家中只剩她和阿良兩人,不時還有討債人上門粗聲惡氣的。最近她也失業了,只能到處打零工。她也告訴李老師,阿良這孩子吃軟不吃硬,”吃褒仔氣”(就是喜歡被稱讚)。李老師知道這些情形後,就幫阿良申請清寒補助,對阿良也儘量用誇獎的方式。
就因為這樣,阿良在學校的態度有了很大轉變。雖然不知道能夠持續多久,但至少證明阿良的本質還沒有劣化,還有正向發展的機會。
王老師不禁想起,自己也曾為學生的態度和言行打電話給家長,那位”有正職”的家長卻是認為,老師是不是吃飽沒事做,連這麼小的事也以電話打擾家長,學生在學校的事,本來就是老師應該負責,為什麼要對家長說呢。
前一陣子報上喧騰一時的廖姓少年殺手,很多輿論指責老師未善盡引導之責。老師的確有很多種,帶領小孩子的方法也有很多種,家長同樣也是有很多種,如果沒有認真負責的老師和願意與學校配合的家長,是不可能幫助孩子朝正向發展的。
在校園中,大部分的老師還是盡心教職,也設法引導學生有合宜的言行。可惜,目前有少部分的家長過度溺愛小孩,或放縱不管,導致老師非但孤掌難鳴,甚至動輒得咎。人本基金會和不少媒體輿論,經常太偏重報導少數管教失當的案例,重創老師的形象,也讓不少老師漸失熱忱。
教育是大家的,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如果沒有各方相互尊重和配合,校園是很難找回每一隻迷途的羔羊。
後記:
王老師認為以李老師的做為,得優良教師獎也不為過。可惜她只是一個代課老師,一個擔任導師的代課老師。這種非量化,非電腦化的輔導行為,非但不可能得到優良教師獎,她甚至連下一期的工作在哪裏都還不知道呢。(註:李老師對教學及學生的付出,比起某些”鑽”「教師請假規則」漏洞的老師,以醫生證明獲得有薪的超長期療養假,等假滿回校任教一年後,再次取得醫生證明,再次享受有薪的超長期療養假,兩者之間真有天壤之別。這種情形,學校不是可審酌不准嗎,可是他持醫生證明,誰敢說他沒有休超長期療養假的必要,萬一他真的有所不測,誰能負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