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優秀教育
市長:寧靜姐  副市長: AL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親子家庭【優秀教育】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教育改革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楊照:錯誤的教育資源配置╱楊照
 瀏覽638|回應1推薦1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寧靜姐

楊照:錯誤的教育資源配置

十七歲還沒有滿十八歲的殺手,犯下了轟動社會的殺人案,逃亡多日終於投案了。對著媒體,很冷靜很大方地指控:「台灣教育害了我!」

教育害了廖國豪嗎?這個問題,有一部分根本不值得理會,完全不必討論;不過卻有另外一部分,讓人不能不想、不能不談,不能不愈想愈談愈覺得沉重。

不必討論的部分,是教過廖國豪的老師,教得再差都沒有弄到他要去當殺手;台灣教育再爛,也絕對沒有爛到直接創造出無法無天,殺人不眨眼的殺手來的地步。個人行為不能如此方便便宜就賴給學校、賴給教育來承擔。

台灣教育不會也不需為廖國豪殺人犯法的行為負責。不過換另一個角度,如果我們看的是所謂「後段班」,學習成就較差的學生,許許多多像廖國豪一樣無法跟上學校課業,在學習上取得成就與自信的小孩,那麼台灣教育的確虧欠他們,而且有很深的虧欠。

「後段班」以前的說法叫「放牛班」,取「放牛吃草」的意思,也就是一旦進了這種班級,沒人管你沒人理你,沒有任何教育資源會放進班上,讓學生自生自滅就是了。整個社會理所當然認為,好的老師要教好學生,老師的注意力該投注在好學生身上,協助好學生變得更好,幹嘛浪費時間與資源在比較差比較壞的學生身上!

習以為常,也就不會察知這種態度上巨大的矛盾。好學生和壞學生誰比較需要協助?好學生應付課業沒有問題,為什麼還要老師多花力氣管他們教他們?

好學生之所以好,往往就是因為他們自我學習的能力或習慣比較好,有本事自己自主自發學習的學生,為什麼反而要老師管那麼多?

現在有芬蘭的例子,我們總算可以把這矛盾看得清楚些。芬蘭打造出全世界有名,整體學習成就最高的教育體系,靠的就是和我們完全相反的教育資源分配原則。學習成就愈差的,愈需要老師關注教導;學習成就愈高的,他們獲得的最寶貴獎勵則是——學習自由。成績好的學生,證明了他們可以自我學習,老師就不用太理他們,他們可以依自己的興趣、用自己的步調去學習。他們學習能力強,老師的用心教導常常只是牽制、干擾他們的學習發展罷了!不必管好學生,老師就可以專心幫助「後段」學生。看到「前段」的例子,「後段」學生也就明白,若是能證明自己的學習紀律與成果,一樣可以取得自主自由,那會是驅動他們學習的最大動力。

如此一來,不論原本來「前段」或「後段」的學生,就都能在過程中擴充其自我學習的能力,一個大家都有能力並熱中自我學習的社會,怎麼可能缺乏競爭力?這樣的結果,和台灣的情況徹底相反。在台灣,「後段班」早早被「放牛吃草」了,得不到一點資源、沒有任何協助,當然成長受挫,在能力與人格上都無法健全。那「前段班」呢?也沒好到哪裡去。老師管得太多,本來可以向前衝的進度被拖住了,本來可以享受的興趣被打消了,甚麼都要照老師的,甚麼都要滿足考試要求的,久而久之,獨特能力也必然變平庸了。

這樣教育安排,真的有問題,照說不必等到廖國豪說那樣的話,早就該檢討、改革了。

(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2010/09/01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陳綢阿嬤PK教育專家╱社論
推薦1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寧靜姐

陳綢阿嬤PK教育專家

開學了,一所明星國中發生一百八十多名新生轉學私校的事件,起因於校長不願能力分班。

社會反應兩極化,以下兩人的意見可為代表。教育專家投書說,應能力分班或分組擇一,否則會變成,讓26個英文字母都不會的學生,和已通過中級全民英檢的學生一起上課,「會把前段班的學生教成一堆庸才」。長期帶領青少年重拾新生的「南投阿嬤」陳綢則說,「能力分班(造成的放牛班)是放棄孩子的第一步」。

凡認定自己的孩子是資優生、或有機會被培養成資優生的家長,大概都會投票支持那位「教育專家」。這群多半本身就是高社經地位的人,可能根本懶得去想一下:如果教學環境正常,為什麼會有到了國、高中仍然26個英文字母都認不清的學生?他們可能也聽不進去陳綢阿嬤(她算什麼專家啊?)說的這句話:把會讀書的孩子擠一班,永遠只求成績壓過別人,出社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怎麼會有同理心和別人相處?

殘害台灣教育最烈的,就是「好學生」迷思。具有「好學生」迷思的家長其實想法很單純:我只是想讓孩子有好的學習環境,有「發揮能力」的機會。

但問題出在這裡。台灣所認定的「好學生」,多半只不過是智育好而已。但學科成績的優勢,不代表身心平衡發展,這也就是嚴長壽這兩天所說的,考試考不出責任感和工作的熱情。尤其,好學生一旦在父母的要求下,「永遠只求成績壓過別人」,這種太過強烈的競爭心,和唯成功是圖的價值觀,未嘗不可能因此壓縮了互助愛人、團隊合作等其他重要的人格特質。

而最糟糕的一點,以國家的教育資源分配而言,國民教育的任務,是要「把每一個學生帶上來」,還是需要灌注更多的關愛於所謂的「栽培好學生」?有些家庭有能力提供額外資源,讓孩子優秀到國中就通過中級英檢的地步,卻對比著「放牛班連教室的日光燈管都少一支」的現實,台灣教育與其擔心「把前段班教成庸才」,還不如反省為何教育工作者少了陳綢阿嬤一般的愛心吧!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