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的語重心長與台大醫學生「力挽洪蘭」的KUSO回應方式,無疑反映出兩代人之間對於大學教育期待的嚴重落差。不過,重要的是大學與社會如何持續這種對話的平台,如此或許能夠讓台灣的高等教育的品質獲得「力挽狂瀾」的機會。
同樣是華人社會,台灣的自由民主風氣早已深植在校園中,但結果三不五時就會遭到如洪蘭教授眼中的學習散漫等質疑。就在不久前,筆者接待一群來台訪問的新加坡高中生,其中有不少學生質疑為什麼台灣的上課不再重視如向老師起立敬禮與朝會升旗等儀式?如此不重視形式的台灣教育,如何維持尊師重道的傳統,如何養成學生在適當場合守紀律與尊重他人的品格?
同在上周與大一新生的家長座談時,與會家長都希望大學老師能夠重視孩子的學習態度與上課秩序,希望不要出現像洪蘭教授的批評一樣。家長們的期待其實反應社會大眾的想法,那就是:國立大學的醫學生,在享用國家納稅人的血汗錢所提供的教育環境,他們不僅享用了國內低廉的醫學教育資源,將來畢業後更掌握了國家醫療資源的大宗。
從最近相關醫學調查報告中顯示,通常醫療糾紛的發生不是在醫生專業與技術上出錯,而是醫生的「醫德」發生了問題。這些也包含一般企業雇主經常提到的「敬業態度」與「個人紀律」問題,而這些都不是醫學生專業技術考試能夠考出來的,而是要靠大學上課過程中以及社團活動等校園環境去培養形塑。
醫學生不論是面對專業課程,或在被喻為「營養學分」的通識課程中,只要是上課就必須維持基本的上課規範與學習風度,而不是對於課程持大小眼,將授課教師的體貼視為隨便。否則,一旦養成習慣在大學中鬆散學習與不講求形式的生活步調後,將來如何進入分秒必爭與生命拔河的醫院?面對受苦的病患,如何能為他們「力挽狂瀾」?難道還能在手術室KUSO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