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一個多少錢? 台灣自經濟起飛之後,自從解嚴之後,持續推動各種改革,台灣的腳步好像開始有點搖搖晃晃。教改這項重大的工程,也是其中的一項,邊叫邊改,邊改邊叫,有人搖頭,有人叫好,難有定論。最近的高教,高聲哀叫,似乎危機四伏,險象環生。
碩博士人口將破百萬 根據教育部統計,一年取得碩士學位者高達5.4萬人,博士學位者也高達3千多人。依內政部統計,台灣社會如今擁有碩士、博士的人數已直逼80萬,與十年前的14萬相比,整整成長了近5倍。依這種速度,最多再過四年,台灣擁有碩、博士的人數就會超過1百萬人。
碩博士何處去? 2009年11月9日中國時報報導,41歲的阿宗花了9年在國內頂尖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但因找工作不順利,目前在教育部搶救高階人力失業的擴大就業方案中,做為期一年的臨時性工作。阿宗感慨地說「學生來源減少,現在大學幾乎開不出新教師名額,加上私立大學為讓評鑑成績好看,紛紛找公立大學退休教授任職,堵死了年輕博士的機會。」 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則指出,有些年輕博士一份薪水都領不到,資深教授卻領兩份薪水,教育部大學評鑑制度是「元凶」。在教育部評鑑制度下,台灣學術界近年出現一個現象,公立大學吸收私立大學出色教師,私立大學則向公立大學退休教授招手。兩邊都將年輕博士晾在一旁,不願給他們機會。 現在年輕博士要在大學工作,有人是當兼任老師,賺鐘點費。一名博士表示,他在全台各大學跑透透,一周兼十六堂課,鐘點費共四萬多元,扣除交通費,所剩無幾。 在少子化及國立大學教授退休轉戰私立大學兩大風暴襲擊下,年輕博士進不了大學任教。而台灣少子化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預估到民國110年,可能有60所大學面臨倒閉,未來有幾千名大學教師要失業。因為學生愈來愈少,大學每年只會縮減教師員額,開新員額機會不太大。
教授因錢少而去,那應該多少錢一個? 怎麼辦?大學教職愈來愈少,碩博士愈來愈多,高等人力何處去?在這樣的消息下,卻浮起另一個矛盾的議題,就是報章媒體和學者專家呼籲政府重視台灣教授外流日益嚴重,要求政府給予教授更彈性(也就是更高)的薪資和空間,把這些教授留下來。 2009年11月10日中國時報的社論,就以「行政院應正視台灣人才流失的危機」為題。該社論在第一段就開門見山的說「國內若干媒體最近報導了台、港、新、中幾地大學新進教師的薪資差異,相當令有識之士憂心。資料顯示,香港、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上軌道的好大學,他們給助理教授的起薪,大約是台灣國立大學的三至四倍。即使不看名校,中國大陸已有約十五%的大學其新聘薪給優於台灣,而台大與中研院等單位也逐漸感受到招募不到優秀教授的壓力。行政院科技顧問們也提出警告:長此以往,台灣的人才優勢將逐漸流失。坦白說,一旦台灣無法吸引人才,我們將一無所有。」 2009年11月12日聯合晚報報導,李遠哲今天在台大化學系「積學館」落成典禮上表示,台灣再不改善教授薪資待遇,流失人才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他擔憂,受到對岸及香港高出三倍的高薪吸引,台灣會再流失不少人才。 他又建議,除了改善台灣的薪資環境外,美國好的華裔第二代學者也應被台灣列為挖角對象。 其實,台灣教授外流現象並不是今年才有的問題,2006年天下雜誌第360期就報導:「大陸對台灣的磁吸效益再度發威,只不過,這次被吸引的不在產業,而是教育界。台灣知名的經濟、管理學者,首當其衝。霍德明今年(2006年)六月從政大金融系離職,舉家遷往北京,被挖角到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任教。」 「霍德明的辦公室兩旁臨著的,分別是今年(2006年)夏天也從台大經濟系離職的朱家祥教授,和以假期名義到北大的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巫和懋。」 「除了知名學者到大陸任教的衝擊外,年輕一輩的師資也面臨大陸高教市場熱情招手。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任教第三年的助理教授涂榮庭,和今年八月底剛落腳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的助理教授齊豪,都是在美國求學快畢業時,參加專業學會的年度徵才活動,被大陸學校延攬。」
碩博士流浪,教授外流 台灣的高等人力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一邊是有不少碩博士無法適才適所,一邊是憂心”優秀教授”逐漸流失。 新的碩博士因舊的”碩博士”不走而進不了校園,媒體和專家學者卻又因舊的”碩博士”流失而呼籲提高薪資,此中的矛盾是如何形成? 是目前在台的碩博士都不是優秀人才,所以不願意將他們延攬入大專院校,而必須去美國找好的華裔第二代學者加以挖角。是留在台灣的教授都是二、三流人才,而必須提高教授薪資防止第一流教授隨錢而去,或者必須去美國找好的華裔第二代學者加以挖角? 提高薪資,是提高優秀教授的薪資,還是普遍性提高教授薪資?以目前的教授薪資水準,都已經造成教職的流動管道的滯塞,新的碩博士都進不了校園,那提高教授薪資是否會更造成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不提高新資的話,台灣的優秀教授就會外流,失去優秀教授,台灣學術就沒有未來。 負責高教制度的教育部又該如何看待這項矛盾議題呢?又該如何從制度面引導這些高等人力得以適才適所呢?碩博士無處可去,是因為整體產業及就業市場的不振,還是因為所學非產業所能用,只能待在校園呢? 碩博士無處可去,是因為大專院校太少,還是因為教育部的評鑑制度造成公立大學吸收私立大學出色教師,私立大學則向公立大學退休教授招手,以致年輕的新碩博士無法有就職機會。 台灣的大學有多少家呢?2006年天下雜誌第360期以「肥大症 引爆大學危機」為題,談到台灣在短短十年間,大學教育從菁英變普及,大學與學院從原來的67所變為147所(如果加上專科則為163所)。該篇文章的結語是「台灣社會正準備接收高教肥大帶來的陣痛與後果」。 現在台灣的高教的圖像好像是:大專院校已太多,碩博士也太多,教授也太多,優秀的教授漸漸外流。 政府應該怎麼辦呢? 教育部可以當駝鳥,閉上眼睛關上耳朵;教育部可以當啄木鳥,東啄啄西啄啄,喊頭痛治頭痛,喊腳痛醫腳;教育部也可以當大鵬鳥,從整體面、宏觀面、長期面,為台灣高教定下大計。 不管教育部要當哪一種,心裏可要快點拿定主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