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好去處
遠見雜誌在2007年(民國96年)做了一份「閱讀大調查」,調查報告顯示,近八成國人認為看書重要,但花在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是看書的9倍。
全國高達25.4%成年人完全不看書,約450.9萬人,相當於三個高雄市的人口數。
台灣民眾平均一年只花1375元買書,遠落後香港5855元。
台灣每位民眾平均每週花在看電視的時間為16.94小時,上網時間達7.41小時,而閱讀時間2.72小時,只有占看電視加上網時間的1∕9。
調查顯示,若不含雜誌、漫畫與考試用書在內,國人一個月平均只看1.72本書,即使有看書習慣的民眾,一個月平均也只看2.77本書。五成民眾在過去的一個月內只讀兩本以下的書,還有13.6%的人最近一個月完全沒有看書。
而45到49歲的中年人也是全民閱讀的另一個大斷層,11.3%的人都沒有看書,更有兩成一的中年人一個月看書不到一本。
不管這一份調查的準確度有多高,不管其中是不是含有不好意思承認自己都沒有看書而虛增的數據,也不管是不是真的每天每週或每月應該讀多少本書才有競爭力。總之,提供自我檢視與書本距離的參考,應該也是有利無害的。
如果經過思考,提醒自己該買本書來看,在此提供一個相當不錯的買書機會。從後天(7月16日)開始,在台北火車站正對面有一個很不錯的義賣書展,參加義賣的出版社近百家。
***** ***** ***** ***** ***** ***** ***** ***** *****
鄭豐喜文教基金會五折義賣書展
日期:98年7月16日(星期四)至8月16日(日)
每日義賣時間:上午11點至晚上10點
地點:台北火車站正對面~~統一元氣館地下一樓
(台北市忠孝西路1段50號原來的大亞百貨公司的地下1樓)
***** ***** ***** ***** ***** ***** ***** ***** *****
據筆者每年前往選購書籍的經驗,參加義賣的各家出版社所提供的書,有相當多的好書。每年筆者帶著妻小,總是各自揹一堆書回家。
在義賣書展買書,除了得到書中的知識和智慧,幫助基金會增添財源外,購書收據還可以做為列舉扣除額節稅或公司捐贈支出憑證,可說一舉三得。
另書展還提供其他慈善活動,包括:
一、捐3000元認養一所孤兒院或教養院的圖書室
二、捐12000元認養優秀清寒肢障學生
三、捐12000元認養清寒肢障者家庭子女。
最後再強調一次,在義賣書展買書,就像在書籍百貨公司一樣,自如自在的瀏覽翻閱書籍,除了站久之後的腳酸,抱書的重量外,沒有任何壓力。
希望大家都能前往增添智慧,獻出愛心。
另外,沿著中山捷運站到雙連站中間的中山書街,是除了重慶南路之外,台北市新興的書街,也有幾十家的出版商和書商在此固定設店。也是一個購書環境相當舒服,又提供優惠價格的長條型書店街,筆者認為是比重慶南路還好的地方,尤其全線都有空調,在暑熱的天氣中,更是一個涼爽宜人的好去處。
註:鄭豐喜先生簡介(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鄭豐喜(1944年-1975年),台灣雲林縣口湖鄉人,台灣作家。
鄭豐喜出生時即帶著殘疾,右腳自膝蓋以下左右彎曲,左腳自膝蓋以下萎縮,足板向上突起。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要撫養一個肢體缺陷的孩子,並不容易。他出生時,他的母親原本想結束這個孩子的生命;但在其他孩子和嫂嫂的阻止之下,加上鄭豐喜的祖父的保護,才讓鄭豐喜的生命得以保存下來。
在鄭豐喜所在的年代,台灣的中學並非義務教育。鄭豐喜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台灣省立北港高級中學(已改名為國立北港高級中學),最後畢業於臺灣的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法律學系(今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與同學吳繼釗女士結為連理。兩人同在雲林縣立口湖國民中學任教,育有兩女。1974年,鄭豐喜獲選為「中華民國第十二屆十大傑出青年」之一。1975年,鄭豐喜因肝癌逝世,得年31歲。
鄭豐喜最有名的著作是自傳《汪洋中的破船》,內容描述自己成長和奮鬥的過程。此書受到當時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的讚譽,並建議他將書名改為《汪洋中的一條船》。此書曾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曾獲得1986年(民國75年)「台北市圖書周」好書第一名,還獲得中國時報「40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之一;1998年(民國87年),此書再獲得講義雜誌票選為「對現代人影響最大的十本中國名著」第五名。改編自此書的同名電影在1977年上映,由李行擔任導演,秦漢、林鳳嬌、葛香亭、歐弟主演,中央電影公司出品;2000年,公共電視台也曾將此書改編為同名電視劇。
鄭豐喜過世後,吳繼釗為了紀念他,在雲林縣口湖鄉創立鄭豐喜圖書館,於1989年完工,由建築師李祖原設計;館中除了藏書之外,尚有鄭豐喜使用過的書籍、義肢等遺物,供人參觀。1977年,財團法人鄭豐喜文化教育基金會成立,是台灣最早從事身心障礙公益的基金會,更設立獎學金幫助與鼓勵有肢體障礙的學子就學、出國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