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他們不斷的在模仿與學習。但花錢辦活動,就可以讓所有學生成為「有品孩子」嗎?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首先是政府不重視品德教育。過去小學品德教育有「生活與倫理」課程專門教授,其後縮減為「道德與健康」,現在品德教育淪為「綜合領域」課程內可有可無的雞肋。了解教育的人都知道,老師都是按照教科書內容教課的,課本裡沒有的,要找時間教,或進行所謂「融入式教學」,無異是緣木求魚。
另外,孩子也缺乏身邊足以模仿學習的「典範」。在學校裡,老師忙著趕進度教學、改作業;回到家中,大概也鮮少有家長與孩子談心,了解孩子心中真正的需求———「愛與關懷」。試問,孩子周遭的大人都不懂得停下腳步,聆聽他們心中真實的感受,他們又如何去同理他人的感受呢?其實,孩子身旁的大人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典範,我們現在如何對待他們,日後他也將以同樣態度對待社會。
日前學校邀請一位生命鬥士莊馥華小姐到校演講。莊小姐年幼時因火災吸入過多一氧化碳,導致雙眼失明,頸部以下無法自由動作,但她憑藉著驚人的毅力、聽力學習,以數位拼音板與母親溝通,完成了許多優美詩作。有同學在聽完演講後哽咽。馥華姊姊可以是孩子學習的典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一定要懂「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