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師節,我們這些教育大學的校長們,心中卻有無限的感嘆。教師節來到時,應該讓每個人對於「教育」與「教師」兩項概念,油然升起尊敬的感覺,但是自從一九九○年代以來的教育改革,這種尊敬感正在一點一點地流失。我們這些教育大學校長感嘆我們的政府真的有宏觀與長遠的師資培育政策嗎?我們的政府真的重視教師專業嗎?
今年九月天下文化出版社翻譯了一本書《揭開皇后的面紗:造成現代亂象的經濟學迷思》(Economics of Innocent Fraud—Truth for Our Time),作者為美國經濟學家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他提出一個「世俗認知」(conventional wisdom)的概念,說明美國的經濟政策因為各方的利益團體與私部門藉由自圓其說的信念、巧言編造的遁辭,逐步掌控政府公部門。政府在市場化的政策規劃下,失去監督力量與穩定市場運作的機制,讓美國社會在事實真相和「世俗認知」中,越走越遠,整個美國經濟政策陷入危機。
而政論家南方朔在今年九月十六日於貴版發表「從美國金融國災到台灣政策災」一文,也運用此「世俗認知」的觀點來說明台灣經濟政策的問題,他認為「世俗認知」者(股市分析師與投資顧問)取代了真正的經濟學家,主導整個經濟論述,形成錯誤的政策,而這就是一種「無罪的詐欺」。
一九九○年代以來,師資培育政策走向多元化,在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氛圍中,有其時代背景,不過多元化的過程卻夾雜著過多的政治考量。原先的教育專家逐漸被貼上保守的標籤,失去論述權;師範院校因為其謙讓溫和特質,被貼上程度不佳的標籤,要求被迫與鄰近大學整併。
十多年了,我們社會大眾不滿意教育改革成果,不認同廣設大學的結果,不能接受流浪教師過多的現象。此時,舊政府教育部要求教育大學要被其他大學整併,但是這樣的政策有經過教育學者的政策論證嗎?這幾年以來,多由非教育學家決定教育大學的走向,是否會落入「世俗認知」的危機呢?此外,過去教育部無限制開放一般大學設立教育學程,如今要教育大學成為代罪羔羊,整併掉教育大學,這是持平的作為嗎?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的政府應該有宏觀與長遠的師資培育政策。在多元化與市場化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採行師資培育專業化政策並有一股中堅穩定的力量,避免市場失靈。台灣在十多年後會產生教師斷層情形,難道要屆時再急就章開辦教育學程嗎?教師專業不是修畢幾個學分就可以達到的,一個專業教師除了知能提升外,也需整體教育環境的薰陶,我們的師資培育不應該流於學分化與補習化。
目前的教育大學也已經朝向雙軌體制,師資生與非師資生並存,師資生即使沒有擔任教職,只要運用大學教育成果,也會在社會上發揮所學,所以師資生沒有成為老師,將會與一般大學的畢業生具有相同的素質。假如整併掉所有教育大學,讓師資培育朝向單一化(皆由一般大學的師資培育中心負責),是否是一項正確的政策,應該藉由政策論證的過程決定,而非「世俗認知」的觀點。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師資培育政策應該有專業、宏觀與長遠的規劃,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應重新重視教育大學的功能了。
(楊思偉為台中教育大學校長,林天祐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