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九九六年行政院「教改諮議報告書」提出至今,匆匆已十二年。當初,該會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五大方向(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與五項建議(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學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坦白說,這些方向與建議可挑剔之處不多。教改諮議報告書完成以後,即提交行政院轄下之教育部推動執行。十二年來的教改模式,基本上就是劃分為前述的「理念鋪陳」與「政策推動」兩大塊。
乍看之下,這樣先理念、後政策的教改步驟,並沒有任何不妥。但是不必諱言,在過去十多年之中,台灣社會對於教改確實有普遍的失望。不只是失望,甚至有將「教改」汙名化的傾向。在汙名化之外,根據許多媒體報導,在最近數年推動教改之後,中小學生的功課壓力反而比之前更重,而補習班的生意比以往更興旺。這樣的升學競爭情況,當然與教改「讓孩子們快樂學習」的理念相牴觸。此外,幾乎所有的升學補習都是強化對智育筆試成績的競逐,這樣的一元化填塞,無論如何也是有悖教改會「多元化」理想的。為什麼教改推動了十多年,卻在若干面向得到相反的結果呢?這是我們要省思的出發點,也是後續建議的起始點。一九九六年教改諮議報告書涵蓋的面向很廣,但是社會上爭議較大、反彈較大的,則是中小學教育的部分。因此,以下析論的重點,也是集中在這一方面,暫時不論高等教育的議題。
就中小學教育而言,如果要對當前教改的困境一言以蔽之,也許可以用以下之描述涵蓋:「教改多元化的理念與政策,和當前台灣社會普遍的升學價值取向,有相當程度的扞格」。就教育理念而言,一九九六年的教改討論,有部分背景是相應於解嚴不久的台灣社會,因此諸多的教改方向,都有從壓縮一元邁向開放多元的影子。無論是教科書一綱多本、師資培育管道開放、大學高中的開放設立、終身學習的推廣等等,都有邁向制度設計多元或生涯規畫多元的傾向。就許多方面而言,「多元化」走向都沒有爭議。但是就課綱設計、教材內容、升學取向、學校選擇等與升學有關的政策而言,多元化卻經常有四處碰壁的跡象。
以教科書「一綱多本」政策為例,我們就能看出其中的困境。「一種課綱、多本教材、分校採擇」是全世界先進國家的應然模式,也是教育多元化的理想。然而,台灣教育的實然環境,卻是家長希望孩子升學、都想讓他們進入明星學校、都期待子女成龍成鳳。在明星學校名額有限的客觀環境下,前述父母的期待,就以激烈升學競爭的形式呈現。於是,教材越是多元,考試範圍就越廣,學生的升學壓力就越大。簡言之,應然面的教材多元,就與實然面的學習痛苦產生了衝突。
有人說,家長們不該只重視升學、讀書也不是子女唯一出路。這些大道理都沒錯、都言之成理,但是聽不聽得進去、接不接受,卻是學生家長的思想自由,完全勉強不得。以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的哲學理念來說,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是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與情境背景的。華人千餘年來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浸淫,再經歷數百年來科舉考試的唯一進階機會,升學文化的社會情境幾乎已深入民心。在民主社會,「人民最大」;如果家長的想法堅定不移,教育行政主管就只能迂迴設法、溝通再溝通,做廣泛的、長期的、有深度的對話;一方面彼此交流觀念,另一方面也能了解雙方的落差,進而調整方向、甚至調整政策。
過去數年教育當局許多的改革,都是集中在考試方式、招生名額比例、計分等等面向。這些方向不是不重要,但是比較集中在技術面,與學生家長的升學觀念極少交集。準此,基測或學測成績組距的細節調整或部分資訊揭露,都只是技術細節,不應是教改的主體。將來的教改方向,不能僅在考試科目、計分、組距落點等片段性、局部性細節上打轉,而要著重觀念性、根本性的溝通與對話。不久之前教育部宣布新的九八課綱,旋即受到許多知名高中校長的評論,顯然也表示當局溝通不良。教改要能成功,必須要政策得到學生、家長、老師的廣泛支持。少數的細節教育政策,或許可以直接推動,但是大多數教育政策則不能如此莽撞,必須要著重對話與溝通的平台。
就歷史來看,溝通平台的重要性國內外其實也有不少先例。許多「社會運動」的研究都指出,當民間的挫折與抗議無法有效傳遞給執政當局時,那就會有相當的不安。若教育當局的政策沒有平台與民間溝通討論,又要強行推動,則又必然會形成阻力與挫折。過去數年,教育主管當局與廣大中小學學生、家長與老師之間,沒有制度性的溝通平台。我不敢說這是教改唯一的問題,但相信這絕對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在全球化的衝擊、對岸的競爭、社會變遷的多重影響下,台灣的教育改革不但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更是要積極前進、不宜迴轉的。因此,我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教改必須要再出發,才能讓台灣社會的教育跟得上時代的需求。希望將來的教改推動,能夠改變以往從理念到政策的直接跳躍,而著重中間一層的溝通與對話銜接。具體而言,或許可以朝以下方向推動教改的重新出發:
一、建立平台:請教育部協調設置教改溝通平台,結合各級中小學的資深教師、教育行政同仁等關心教育人士,定期對政策與問題提出檢討。
二、多元討論:對於有助於多元價值推廣的事例,前述平台也應有系統性討論的機會。文化多元並非憑空而降,必須要輔之以實體事例,理念才能漸漸融入社會。
三、穩定變革:對於目前推動的諸多教改方案,暫時不要貿然更動,先求家長學生對制度預期之穩定,再透過前述平台逐一檢討改進。
四、觀念推廣:不論是文化多元、通識教育、終身學習、教師進修、家長期待、學生心理、價值取向等方面,社會都有持續對話的必要。這樣的持續對話,必須有耐心的推動。
教改是一條漫長的路、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由於教育活動牽涉到數百萬的學生與家長,它涉及的意見一定很分歧。因此,基於民主觀念或現實考量,這數百萬的基層聲音都不能輕忽。正因為如此,乃提出了以上的省思與淺見,供將來主事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