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清楚台灣現在的班級編排有無改善﹐但記憶中似乎只有所謂的好班與“放牛班”。可是真正的資優班﹐應該不是只靠成績單或IQ高低來決定。
在美國的公立學校﹐至少在我兩個孩子唸書和我教書的小學部﹐資優班是先有導師推薦﹐學區的psychologist給予一系列的測驗﹐有些是語文的﹐有些不是﹐除了測IQ﹐還測學生的空間透視能力、創造構思等等。
資優班也不是全天性的﹐只是每週兩個下午或早上﹐算是輔助教學。在其他學生上語文或史地課時﹐資優學生離開課室去上資優班﹐可是他們還是得自己在家裡完成那些語文或史地的功課。
資優班裡﹐老師給的 project﹐有些是獨立完成﹐但多半是group project﹐讓他們組成小組﹐彼此討論、構思、合力完成交代的功課。那些功課多半和平時課堂所教的沒直接關聯﹐也就是說﹐資優班所學的﹐不是讓這些學生“更會考試”﹐或對語文數學課 學的更進深。我看孩子們帶回來的資優班功課﹐多半屬開啟他們的創意性﹐或深入研究某個議題﹐可以是自然科學、史地類、或社會時事。有些時候﹐他們上資優班的課﹐可以說是在“玩”﹐例如用積木蓋房子﹐查看基礎結構或平衡著力點。
至於到了初中或高中﹐因為是各自選課﹐學生可以按自己能力去選不同程度的課程。有些學生可能數學不好﹐就選普通的數學班﹐但他可能語文很好﹐可以在語文的進階班。
如果是華人父母﹐也許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資優班﹐或全選進階的課程。可是美國父母很多不這麼以為。我就認識有個母親不要孩子去資優班﹐因為他還得花時間去補作上資優班時misss的其它功課。至於上不上進階班﹐他們也不會太在意﹐覺得課業不過是學習的一部份﹐在體育、音樂、藝術、戲劇等仍可闖出一爿天。
而學校在給予學生各種獎勵時﹐也不是集中於課業表現﹐全A學生固然有獎狀﹐各項體育活動傑出的、戲劇公演表現特佳的﹐樂團演奏認真的﹐都會被褒揚。(Drama 和Band都是高中課程的一部份﹐學生可以選修)
我個人以為﹐如果父母能夠放開心懷﹐明白學習的寬廣領域﹐就不會只注意孩子是否在資優或進階班﹐而可以幫助孩子找出他們的特長﹐並加以發揮﹐不是看別人的孩子學什麼﹐就要趕緊跟上﹔或者只要求他們在academic有好表現。父母的心態健全﹐孩子也會學的很開心﹐學校也不會在壓力下﹐為求“公平”﹐以至完全常態編班﹐或增添名名不符實的資優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