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許多私立科大都大嘆學生源不足、經營困難,但是否也該自我檢討人力運用及經營效率出了問題?學者針對國內12所科技大學在89至92年度的經營表現,發現只有2所科大能連續4年都達到「有效率」的經營規模;他建議其他10所科大以減少學生數、教職員人數等方式,來提升經營效率。 嶺東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所長楊永列昨天在兩岸私立大學研討會中,發表台灣私立科大的人力資源與產出績效研究報告,指出私校辦學雖不能唯利是圖、但也不能空談理念,必須提升經營的效率,才能永續經營。 楊永列收集了北部4所 (龍華、明新、清雲、萬能)、中部2所 (朝陽、弘光)、及南部6所 (南台、樹德、崑山、嘉南藥理、輔英、正修)私立科大的各項「投入」與「產出」數據加以研究,每校從89~92每學年為一樣本,12校就有48個樣本,其中有超過半數,即28個樣本被評為「無效率」,也就是說,投入的資源未能達成最適的產出,規模報酬將呈遞減。 楊永列指出,經營無效率的原因包括管理不良,及營運不屬於最適報酬狀態;此時可透過減少「投入」,如減少學生數、專任教師數、助理教授以上師資及職員數,或加強「產出」,包括增加建教合作、爭取獎補助款,及國科會補助研究案方式等來提升經營效率。 以92年度總效率值小於1,即經營屬「無效率」的6所學校為例,楊永列研究開出的處方,有的只要小減學生數0.04%,即可改善經營狀態;但有2所科大必須減少學生數3成以上,其中應削減學生數最多的一所南區科大,甚至應減少38%的學生數,還要配合裁減47%的職員,才能達到有效率的經營。 楊永列強調,被評為「無效率」的學校,並不代表目前正在賠錢;只是在技專院校數量擴張,但教育資源卻未同幅增加的情況下,私立科大有必要就人力資源的調配運用,更精打細算,在符合教育部規定、維持教育品質的前提下,聘用適當數量及等級的教師;並注重教師專業發展、落實獎勵補助機制,以提升教師教學、研究的產出績效。 【2007/10/02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