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優秀教育
市長:寧靜姐  副市長: AL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親子家庭【優秀教育】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談教養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三歲的戰爭─(1)─轉
 瀏覽1,330|回應5推薦2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BB mama
寧靜姐

教育具全球競爭力的下一代 ?

未來十年,是兩岸人才競爭的關鍵點。培育這些未來戰士,有些父母注重智能,有的以愛為理念,有的只要孩子快快樂樂… 然而人生的競賽已鳴槍,大陸幼教偏重智育,台灣學童已然落後,你要用什麼方式,培養具全球競爭力的下一代?

清晨七點三十分,上海市春寒料峭,三歲的王禮正已經和同班二十九位同學,展開第一堂課,這堂課是圍棋,下堂課是鋼琴。上課的時候有兩名老師指導,另外還有兩名保育員照顧幼兒的生活。

這裡是上海浦東的東方幼兒園。王禮正上圍棋的同時,隔壁的中班學生正在上「遊戲英文」,對面教室的大班學生上英語會話,嚷嚷的童聲英語在走廊迴盪。第一堂課從七點三十分開始,一天的課程要到晚上八點三十分才結束。這裡的幼兒從小班到大班都是住校,週五下午才由父母親帶回家。

幼稚園小班就住校?沒錯!這是中國大陸都會區重點幼校的特色。有不少三歲的娃娃剛被送到東方幼兒園的時候,因為想家而哇哇大哭。台北國語日報珠算中心主任洪月霞參觀過上海、南京等地的幼教環境之後,震撼不小。

兩岸同級學生,大陸程度略勝一籌

從小班就住校、一年級就開始學英文

上海的福山小學,八點鐘開始上課,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一天就上七堂課,每天至少有一堂英文課,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必須讀完四本英文讀本,主要讀本是《牛津英語》和《佳音英語》。除了英文課很重之外,語言(中文)和數學也是重點。很多幼兒進入福山小學之初,都覺得苦,因為課程很重。

福山小學從三年級開始能力分班,成績好的學生分在一班,學校集中心力教導,希望這些績優生能在三年後順利進入上海的進才中學或建平中學,未來能夠擠進北京大學或上海復旦大學。

王文洋的宏力半導體公司,去年招了一批台灣工程師到上海,一位工程師的太太帶著八歲的女兒到當地的小學爭取入學資格,承辦業務的老師一聽說是來自台灣的小朋友,順口就說:「台灣的啊!台灣的小孩素質比較差,進來可能會跟不上。」這位媽媽聽了之後氣得半死,後來入學之後,發現自己的小孩真的跟不上,尤其是數學和英語。

台北市和台北縣的國民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上半天課,三年級的學生才開始上英文課,一個星期兩堂課。台北市長馬英九希望明年或後年,把小學生的英文課提前到一年級,趁早紮下英文的根基。

主辦托福測驗的「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最新統計,從二○○○年七月到二○○一年六月,台灣學生參加托福測驗的平均為五百一十九分,在亞洲地區十九個國家之中排名第十一,輸給南韓(五百三十分),贏過日本(五百零五分),跟泰國、阿富汗的成績相去不遠。

中國大陸學生的平均成績為五百六十分,在亞洲地區排名第三,輸給印度(五百七十五分)和菲律賓(五百六十八分)。英語是印度和菲律賓的官方語言,因此扣除印度和菲律賓的排名,中國大陸的托福測驗成績算是縱橫亞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1585285
 回應文章
三歲的戰爭─(2)─轉
推薦3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丁妹妹
BB mama
寧靜姐

大陸重點教育培育菁英分子,三分之一所得都用在子女身上

從上海的福山小學的密集英語課程到萬中選一的托福考試,中國大陸現階段由於總體資源不足,走的是重點教育,培育菁英分子。大陸與台灣的人才培育競賽,爭的不只是兩岸之間的優勝劣敗,也爭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產值和所得分配。

中國大陸以重點和密集的方式,培育「超級戰士」,這種作法十分具有經濟特區的精神。

在一胎化的教育體制下,中國大陸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支出十分捨得。根據富蘭德林諮詢上海有限公司和《國語日報》等單位的調查,北京、上海地區夫婦所得的三分之一都花在小孩身上,由此可見大陸都會區對小孩教育投入的程度。

台灣知識分子培養子女的態度雖然較多元,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還是很殷切。根據《商業周刊》、ING安泰人壽保險公司、怡富資產管理公司和教育部等單位的調查統計(見表),台灣的父母培養一名碩士級的菁英人才,最少要花費新台幣三百五十一萬餘元,最多要花八百三十九萬餘元。如果兩個小孩都念私立學校系統,再到美國長春藤名校拿碩士,父母親必須準備一千六百餘萬元。

全球化時代來臨,人才的競爭與淘汰更激烈。一位在國科會相關單位任職的主管談起他宏大的培養未來戰士計畫,他準備讓孩子在台灣讀完小學後,轉到上海讀國中(儲存未來在商界的人脈),到北京讀高中(儲存未來的政治人脈),大學再送到美國。如此一來,他的孩子將具備有台、中、美等三地的國際視野。不少企業家也有類似的「育鷹」計畫。

海峽兩岸的父母多不希望下一代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三歲幼兒住校的故事也就見怪不怪。這是一場始於三歲的戰爭。

究竟,培育未來戰士的競爭力在哪裡?智育與技能,是這場三歲戰爭的關鍵嗎?人格養成與前兩者相較,孰輕孰重?不同父母有不同教育哲學。

未來戰士須具備的條件:穩定性格、良好表達能力與興趣

元大投信公司董事長馬維欣說:「我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沒有面對失敗的能力。因為未來是個不確定的年代,每個人和每家公司都可能遭遇挫折,小孩必須能夠在挫折中再起。」

馬維欣有三名小孩,她認為穩定的性格和正確的價值觀是小孩一生成長的關鍵。為了讓老大焦子瀚能夠有穩定的學習情緒,她把老大從原來的幼稚園遷出,送到台北士林的英國學校就讀,因為小孩現在的情緒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她希望焦子瀚在校園中能維持穩定快樂的情緒。馬維欣說,小孩只要性格穩定,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

這種小孩人格養成優先的看法不是馬維欣獨有,金寶電子公司董事長許勝雄也認為性格決定一切,性格培養好了,未來就是「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人都會有自已的出路,父母對小孩的生涯不必有太多規畫。

幼小戰士的肩膀究竟能扛起多大的栽培壓力?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主任盧美貴說,幼兒教育如果太偏重知識的灌輸,幼兒的腦部負擔太重,心理的成長無法同步配合,很容易發生問題,造成天才的悲劇。

其實天才多半是父母或外界的期待,幼兒自己不會有成為天才的自許。對幼兒的培育應該是啟發式的,讓幼兒了解自己,並培養良好的表達能力。

台灣卡內基訓練機構負責人黑幼龍也認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培養他們健康、快樂的性格。」而不是把孩子壓在書桌前的時間有多長。他與妻子「不管」孩子的功課,即便考試零分,也一笑置之。如今,他的四名孩子分別在西雅圖當醫師、美國矽谷當工程師、香港創業以及在台灣創立網路公司。

不只黑幼龍,許多成功人士回憶父母給予他們最珍貴的教育資產時,多半不是智育與技能的填塞。

陳聖德從父親身上學到不懈的學習態度

花旗銀行台灣區總裁陳聖德從父親身上學到最珍貴的資產,是不懈的學習態度。他父親早年是海軍補給軍官,退伍之後,到股票上市的台聚公司擔任財務人員。

從軍中補給系統,轉為上市公司的財務人員,其中需要很多轉換補充的專業知識。陳聖德的父親很有學習的精神,不懂的事就從頭學起。陳聖德高中念建國中學,大學念政大政治系,出國讀企業管理,回國進金融圈,中間也經過不少學習和轉換的過程。陳聖德說,他的學習性格是受父親的影響。

台灣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養兒育女的思惟已經有結構性的改變。上一代的父母親經過戰亂和貧苦,對子女最高的期待就是「把書讀好,考上好學校,將來做大官,做大老闆」。到了現在,不少父母栽培子女的想法變成「人格教育」和「知識教育」並重。

大陸的現代父母走過文革、四人幫的災難,生活是苦過來的,希望自己小孩出人頭地的心情非常急切,智育和才藝的培養成為首要重點。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1585294
三歲的戰爭─(3)─轉
推薦2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BB mama
寧靜姐

大陸著重幼兒智能越早開發越好,學前與小學教育,台灣已經落後

ING中國基金事業群總經理張夢翔說,現在的中國大陸很像三、四十年前的台灣,父母親想盡辦法要讓自己的小孩高人一等。由於是一胎化,父母親加上公婆,再加上岳父母,六個人全心灌溉一個「小皇帝」,所有的資源集中,一個學期學費三萬美元到四萬美元的美國學校擠破頭,一個學期人民幣五千元的私立幼稚園要講關係,走後門才進得去。

中國大陸目前的幼兒教育比較側重在智育。最近打算在上海開設幼稚園的黃昭龍說,大陸目前的觀念是兒童智能越早開發越好,從零歲到三歲就開發小孩的數字觀念,小學一年級就有考試的參考書,進好的幼稚園除了嚴格的考試之外,還有面試,看小孩的長相端不端正,也看父母的出身和身分;數學很重要,英文很強調,還有琴棋書畫等必修課程。

如果要比智育,台灣的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已經落後大陸,台灣的小學生到大陸就讀重點學校,英語程度普遍不如同學,台灣中學生的數學程度大約落後大陸一個年級到兩個年級。

大陸幼教起跑,社會重視證照,未來十年的競爭力不容小覷

大陸的幼教口號是「人生起跑線,幼教是關鍵」。台南師範學幼兒教育系主任林玫君對幼兒的智育教育提出不同的看法,她認為「起跑線不是最重要的,人生只要贏在終點線就好了。」對幼兒智育的開發不要急於一時。過去台灣的教育界認為幼兒是一張白紙,畫上什麼就是什麼。現在則認為幼兒是一顆種籽,家長和學校只要提供適度的環境,種籽該發芽的時候就會發芽,該長成什麼就是什麼。

兩岸幼兒教育差別來自於總體環境。黃昭龍說,台灣是多元化的社會,幼兒教育慢慢走上歐美的開放模式;大陸是一元化的社會,一舉定終身的科舉精神還很濃厚,名師很有身價,考試萬般重要,證照是生存發展的保障,因此很多小孩從小就被逼著去考圍棋證照,參加鋼琴比賽。台灣是豐裕的社會,全民財富差距不大,教育非常普及;而大陸的國家資源有限,教育資源採重點分配,民眾爭先恐後的把子弟送往重點學校。

台灣和大陸都會區的幼兒教育,關係著兩岸未來十年之後的競爭力。張夢翔說,台灣現在三百餘萬的中小學和幼稚園學生未來不是在島內競爭,而是要面對大陸上海、北京、深圳等都會區菁英族群的強力挑戰。現在大陸的製造業已經大舉反攻,未來五年到十年內,大陸的服務業將和台灣打全球化戰爭。台灣的父母親和台灣的未來主人翁,都必須有全面應戰的心理準備。

未來世界變化快,技能與態度應並重,面對挫折、彈性應變才能存活

未來戰士的戰爭,決勝的關鍵點是什麼?

卡內基全球執行長彼得.韓德爾(Peter Handel)說,未來人力競爭的重點是技能與態度並重,在緊要關頭,面對挫折和彈性應變的態度甚至是成敗的關鍵,例如讓克萊斯勒反敗為勝的艾科卡就有很好的性格。

上一個世代,全球資訊化的浪潮讓人覺得技能比較重要,可是未來世界的變化更快,個人的技能永遠都處於不足的狀態,勇於面對挫折,向下學習的態度是存活發展的最重要元素。

曾經參與一九九五年焦唐會談的焦仁和,對於兩岸的人才競爭有相當深刻的看法。焦仁和目前是信和國際法律事務所所長,經常承辦台商前往大陸投資的法律和諮詢的業務。

焦仁和說,中國大陸最弱的地方是對教育的投資不足。現階段上海、北京以及美國、歐洲的大陸菁英人才似乎不少,不過與總人口相比,這些菁英人才在大陸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將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中國大陸在外留學的人數約有四十萬人,已經回國發展的約有十五萬人。中國大陸的法規不完備,金融機構相當落後,合理的壞帳比率約達五○%。

留學的人才固然可以帶來貢獻,但是當發展碰到制度和市場機制的問題時,少數的菁英人才就不能解決問題,政治制度和法制環境都必須調整才能配合。此時的問題就不只是人才的問題了,而是政經制度的問題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1585292
三歲的戰爭─(4)─轉
推薦1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B mama

未來戰士至少要會三項專長、四種語言

「未來,孩子們應該都能活一百二十歲以上,一輩子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扮演一個角色的話,人生就會太無趣了,我想至少要培養孩子具有三個以上的專長與能力是必要的。」前陸委會主委、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蘇起說他要教育子女成為多能戰士。

蘇起說,前一陣子他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梭羅(Lester Thurow)見面時,梭羅告訴他現在MIT已經把「生物學」列為大一的共同必修課,讓他有所啟發:「人類已經跳出了空間的限制,人類將來的生涯和全球化一定脫不了關係,人類也很快就能跳脫出基因的限制,壽命一定會比我們這一代長很多,基因上面也會有很多變革,這都不是我們現在能預測的,就如同我的父親那一代,在我們小時候,無法預測我們所要面對的環境,也無法預判需要培養我們什麼樣的技能最有用。」

因此,蘇起認為,將來孩子們面對的世界,「誰也不知道現在的技能,在未來還有沒有用?」、「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胸襟,能夠懂得吸收與欣賞各種不同的事物,掌握與運用各種知識。」蘇起與夫人、資深新聞人陳月卿認為,從小培養小孩子多元的彈性,隨時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是為人父母者能夠給予小孩面對未來時的最大資產。

蘇起和陳月卿認為,在兒童的階段,基本個性的養成以及自然快樂的成長對小孩子人格形成最重要,技藝方面的訓練,等到國中以後再發展都還來得及,現階段的教育方針,主要採取「開放與廣泛嘗試」的態度。

開放與廣泛嘗試、不設限並從旁觀察孩子的反應

目前蘇家的教育主軸,是讓小孩子接觸各領域,尋找出自己有興趣的方向。每逢週末與假期,蘇起和陳月卿都一定會帶子女參加各種活動,參觀各種展覽,恐龍展、四川自貢花燈展、踢踏舞表演……幾乎在所有的場合中,都可以看到蘇起一手牽女兒、背上背兒子的奶爸形影。

養成孩子適應的彈性對未來環境的變化能屈能伸

這樣的態度下,問蘇家爸媽小孩子最專長的是什麼?他們一時也答不出來,但是,女兒會彈一點鋼琴、會拿起畫筆畫點圖、也會跳跳舞,才藝也累積了不少,每天晚上寫完功課後,也都頗能自得其樂;兒子因太小,則更看不出來。

在到處參觀中,蘇起說,更可以讓小孩子學到「開放與尊重」的胸襟,小孩子看得多,想法就比較不制式化,例如,女兒一直愛畫畫,但都是正面畫人,幾個月前,看到巴黎的畫展,有一幅畫是仕女正在化妝的背影,臉透過鏡子呈現出來,女兒看了覺得很有趣,也開始嘗試用這樣的方法表現。蘇起說:「從小,我們就讓孩子能夠尊重與欣賞東方、西方、傳統、現代、黑人的、白人的……各種表現方法與價值,長大後,面對全球化的多元環境中,他們會有更多的適應彈性。」

這種適應彈性,也將是培養多種技能的基礎,蘇起認為將來不論世界怎麼變,「我們所認為重要的技能,可能到時候都是被淘汰的技能」,但是小孩子都能夠從小養成以開放的心胸面對各種事物,屆時因應環境學習新技能的障礙較能跨越。

在就讀方面,蘇起和陳月卿也和大多數與他們地位與資產同等級的父母不相同。夫妻倆認為,把小孩子送到明星學校的話,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在交通往返上,「父母累、小孩子更累」,而且,孩子能夠認識的人同質性也高,多樣性不足,因此,他們讓女兒就讀住所附近的一般國小──胡適國小,兒子也是附近的幼稚園,盡可能不讓孩子對家世有特殊化的想法。

胡適國小的學童父母多數是藍領階層,加上在一些中研院上班學者,成員背景很多元,蘇起認為這樣對小孩子在尊重各層次的胸襟方面將有幫助。不過蘇起也說:等到中學後「面對很競爭的環境,恐怕就需要好好選學校了。」但時間還有四、五年,現在蘇起和陳月卿也不急著處理這個問題。

女兒自己上下學,訓練獨立性不上安親、才藝班,卻十分重視語文

他們不接送小孩上學,每天女兒就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樣,自己出門搭車到學校,放學也是自己搭車回家,一方面可以訓練孩子的獨立性,也可以讓女兒和同學的經歷一致,不特殊化。小學放學得早,因為和岳父同住,所以女兒也沒額外特別去上安親班、才藝班,不到十分鐘的車程就可回到家中後,女兒會自己先把功課寫完,然後自己彈彈鋼琴、到書房內翻父母替她和弟弟準備的童書和畫冊。

不過,放任開放中,他們卻相當看重語文,因不論將來的世界再怎麼變,語文都是基本生存條件,蘇起說,他認為孩子至少要學會不忘本,中文一定要好;台語是日常生活所需,也一定要學;英文是世界語文;日文是亞洲重要工具,因此,對孩子的期許中,至少具有英、日、中、台四種語文能力是必需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1585290
三歲的戰爭─(5)─轉
推薦1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B mama

獨門手法教出六歲英文資優兒─ 竺靜玉用大人的方法和孩子溝通

六歲的多多和媽媽竺靜玉走在台北街頭,一路上用英語交談,引起許多人側目,對他來說早已習慣,因為他在五歲時參加英語檢定考試、出版一本書《我五歲,我的英文比你行》,曾引起不少媒體報導。

曾任道生幼稚園總管理處企畫主管的竺靜玉接觸過許多心急的家長,要小孩從小就學這學那,「一般父母總會把希望放在小孩身上,或將自己沒有的部分藉由小孩補償」,但她認為母親、小孩畢竟是兩棵不同的生涯樹,重要的是一起學習。

竺靜玉同樣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但是她有不同的技能教導方式,於是她展開一場實驗,她要多多一起學英文和電腦,畢竟這兩項是求知、求生存的基本工具。有別於將小孩送到才藝班的作法,竺靜玉認為啟發多多的興趣更重要。因此,她自創美語家庭生活家園,多多在未上幼稚園前透過看招牌、商店認識了英文字母,上幼稚園正式學習英文,竺靜玉跟他商量讓他當爸爸媽媽的英文教授,開始教起生活美語。

「我相信語言天賦是與生俱來,」竺靜玉說,「孩子最先接觸什麼語言,日後就會自然使用那個語言。」因此,多多很早認識英文,她就讓他在生活中去用英文,在他們家裡很多東西都被多多貼上英文,寫給媽媽的小紙條也是用英文。家裡變成一個大教室,如此多多的興趣就來了,一年後竟也學會三、四千個單字,參加英文檢定考試只是去了解實力,雖然後來沒通過,卻被大家注意到一對沒出國念書的父母,平凡的家庭,竟也能教育出很會講英文的小孩。

隨著媒體曝光,越來越多人認識多多,竺靜玉也怕多多驕傲。日前到遊樂區玩,一群大學生認出他:「你就是那個五歲會講英文的小孩」,多多很高興的問媽媽:「為什麼他們認識我?」

和多多接觸過的人大都覺得這個小孩非常有自信、很有主見和想法,商周出版社經理李劍慈根據和他「合作」過的經驗指出,和多多溝通不能用對一般小孩的方式,就是得把他當大人看待,例如辦記者會、簽名會,要先給企畫書、流程表,按照流程表進行就很順利,不能不按牌理出牌。

在一次書店簽名會上,一位媽媽在會後簽名的時候一直想問她問題,多多堅持現在是簽名時間不該問,便摀住竺靜玉的嘴巴不讓她講話,後來那位媽媽生氣了,對著竺靜玉說:「妳這孩子這麼油條!」多多雖聽不懂「油條」是什麼意思,但知道她在罵人,回家路上抱怨不停,竺靜玉索性將車停在路邊,告訴他:「這件事兩個人都有錯,一個應該遵守時間,一個講話不要太直。」藉機教導他在面對挫折時要了解彼此立場。父母有權利享受孩子全部成就,也要陪伴孩子處理挫折。

以「大人」的方式相處互動,多多也開始建立自己的邏輯

竺靜玉指出,實際上她和多多相處、互動之間,也從不曾把他當小孩看待,從不說「洗手手」、「來玩玩」之類的疊語,甚至開支票給他,藉機培養他理財觀念,所以多多現在也懂得如何領支票。有一次多多對她說:「媽媽,妳不要以為我什麼都不懂,我有妳四十歲的人和七十歲的外婆告訴我這麼多事,四十歲再加上七十歲的知識,我怎麼會什麼都不懂?」

小孩有他的想法,這點在從事過幼教工作的竺靜玉觀念裡,絕對可以容許與接受,並強調「思考不分齡」。她對教育孩子有想法與自信,但無法預測他的未來,最欣慰多多建立自己的邏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1585289
三歲的戰爭─(6)─轉
推薦1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B mama

讓孩子在自由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路─ 黑幼龍不管功課,只管孩子快不快樂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的第二個兒子黑立國從小就讓他們夫妻倆頭痛不已,四名子女中,黑幼龍最不寄予厚望的就是老二。然而,沒想到今年三十三歲的黑立國,如今竟成為美國華盛頓大學附屬聯合診所所長,而且是最年輕的所長。

黑幼龍夫婦手中握有的是一支什麼樣的仙女棒?

黑幼龍的妻子李百齡對黑立國讀小學時的某次考試,印象深刻。有一天,黑立國回家時興奮的嚷著:「媽,真的給妳說中了,我今天國語考鴨蛋。」李百齡覺得好笑,沒看過哪一家的孩子考鴨蛋還那麼高興,不過,她並沒有責罵這個像過動兒的兒子,只勉勵他努力,「下次你就會進步,考十分。」

國中之後,黑立國隨家人轉到美國讀書,課業繼續打混,一直在B、C等級(約台灣的乙等、丙等)徘徊。李百齡雖然無奈,但是她不逼迫孩子讀書。她的教育態度是「快樂就好」,她說:「自己從一女中到台大,念得太苦,沒有必要讓孩子過同樣的生活。」所以,她從不管孩子回家後有沒有做功課,只告訴他們一個原則:「到學校被老師罵活該,」讓他們明白那是自己的責任。

黑立國不愛念書,只愛打球、摔角。看著兒子混到高中還沒「覺醒」,李百齡有點急了,有一天忍不住的問他:「你不想上大學了嗎?」,黑立國反問「念社區大學有何不好?妳知道嗎,我們家收垃圾的司機賺的錢還比老師多兩倍。」李百齡看著兒子說:「你這體格去考司機應該會上,」他聽完,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又跑去打球了。

黑立國高二時因摔角教練的一句話對課業的興趣產生大逆轉

說也奇怪,黑立國的行為在高二時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有一次,學校摔角教練說擔任隊長的黑立國「會讀書又會運動」,以此勉勵其他隊友。黑立國的榮譽感油然興起,他說,「其實那時功課並不好,只是比其他拿D等的隊友好一點。不過教練的稱讚,讓他感覺到念書有好處,可以看起來比別人好。」此後他開始發奮讀書,把運動的精力轉移到功課上,分數出現大逆轉。後來,竟然申請到華盛頓大學,而且讀出興趣。

黑立國回憶這段成長歷程,他很感謝父母親給他空間,讓他成為一個快樂孩子、快樂的醫生。父母雖然「不管」他的功課,但信任他的行為不會變壞。因此他的功課雖然不好,但是沒有喪失最大的本錢「自信」,沒有成為自暴自棄的問題青少年。他認為:「父母『不管』,比『管』還要難。」

李百齡補充說明,「不管」是「不管孩子的功課,但管孩子的行為。」他們經常對孩子分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要懂得行為分寸,所以後來他們的孩子雖然身處在美國青少年吸毒、性氾濫的大染缸環境,但孩子都沒有出差錯。

黑幼龍的三子、目前在美國矽谷擔任工程師的黑立行也認為爸媽「很勇敢」,他說:「直接叫小孩去做什麼是最安全的,不用冒什麼險。由小孩自己選擇就必須承擔風險,可能會大好或大壞。」他說:「他們不像傳統的父母,只想到錢或成功,而是想到我們是否開心。」

黑立行也曾想進入演藝圈還不顧長輩反對搬到好萊塢

黑立行與二哥一樣,到矽谷工作之前,也有一段意外人生。他是史丹佛大學機械系工業設計組的學生,父母親讓他進入美國昂貴的最高學府就讀後,有一天,他忽然興起進入演藝圈的念頭。黑幼龍雖然萬般不贊成,但還是讓兒子去闖一闖,他告訴兒子:「這條路並不容易,可以去闖,但要有期限,一年後要決定是否繼續走下去」。

黑幼龍將兒子介紹給台灣演藝圈的朋友葛福鴻、張艾嘉,雖然一些長輩都反對一個史丹佛畢業生跑去演戲,黑立行還是不放棄,甚至搬到好萊塢去住。

不過,半年後,黑立行的夢終於醒了,他領悟到,自己雖然喜歡演戲、唱歌,但是並不一定適合走這條路。現在他從事的工業設計工作,很能發揮自己的創意特長。雖然繞了一大圈,才找到自己的興趣,但黑立行覺得很值得。對於父母並未阻撓他去嘗試演藝工作,黑立行說:「他們太聰明了,讓我去嘗試。如果那時沒去的話,到現在我可能還在想著要去演戲、唱歌。」

黑立國也說,如果父母當年強把好動的他押在書桌上讀書,他不但不快樂,今天更未必能有同樣的成績。

未管過孩子交朋友、結婚,家裡成員就像聯合國,「快樂就好」

現在有兩歲半小孩的黑立國表示,自己當爸爸後才知道,不管比管還難,看到自己的小孩翻出鍋子在玩,總忍不住想把它拿走。他說:「很感謝他們在很多部分讓我發展,遇到挫折學會如何處理,從另外一頭出來。」

回顧成長過程沒有壓力,自由、快樂,順性發展,黑立行兄弟很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李百齡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信任很重要,會給孩子產生很大力量。你相信他是好孩子,他就會表現好的行為」。

黑幼龍覺得綜合起來自己做得最好的一點是,未管過孩子交朋友。「我們家像聯合國,立國娶一位黑人、泰國混血兒,女兒立琍嫁給美國人,立行交往過美、德混血女朋友,在這方面我認為只要他們快樂就好。即使給一大堆建議,他們不領情,彼此還會弄得不快樂。」

今年農曆春節,黑幼龍夫婦和孩子仍像往常一樣聚在一起過年。他們分別從台灣、舊金山、華盛頓、香港等地飛到美國拉斯維加斯相聚,除夕夜遵從中國古禮磕頭拜年、拿紅包,熱熱鬧鬧的煞是有趣,也可見強烈的家族凝聚力。黑幼龍說:「我在培養孩子健康、快樂的性格方面真的出了點力。我很相信,這是父母給小孩一輩子最好的禮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158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