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橙 Catlike Cathy(文字遇)
轉貼:〈…英才太少了….老師不快樂….〉
聯合報 8/31 作者:林獻情/國中校長
筆者自從擔任教職以後,常聽到人說:「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樂也。」所以每一學年開始,總希望班上有一兩個英才,來教育他門而獲得快樂。但幾乎是年年失望,因為英才太少了,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普通人,所以獲得「作育英才」的快樂的機會,也就微乎其微了。擔任導師三年後,有機會擔任教學組長,發現學校排課、辦理活動,人力物力的分配供應,各班班務的推動,各有不同。(※資源分配不均?)。因為能力分班,有些班老師一大早去上課,有些班連午休的秩序都不好,結果各項比賽下來,得獎的同學大多集中在某一班。如果說這些將來能在聯考或高分的學生算是「英才」,恐怕快樂的只有那一班的導師和任課老師,大部分的老師也都不快樂,甚至可以說大部分的師生都是失敗者。幾年後,又有機會轉任一各新學校的主任。擁有較多的教育資源,規劃教學活動的參與層面也較高,所以辦理活動可以全面貫徹。譬如三年級的模擬考,原本大家只關心升學班,但經過努力爭取,結果是全面參與。有的老師反對,認為不要浪費時間在所謂的「後段班」上,但筆者認為他們機會少,更需要特別優惠對待才對。於是幸賴「主任」的功能,看到全部學生都有機會,筆者得到很大的安慰與快樂。後來,當了校長,一種使命感督促我要更加用心經營,讓全體學生同享教育的福祉,而不只是「作育英才」而已。除了注意教育設備、資源、人力物力供應與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舉凡教學活動都顧及「全民」。有時候反而重視後段族群,多照顧那些社經地位偏低,學習條件級能力不佳的學生。不過這種做法仍不為大眾所接受,因為少部分的家長強烈要求‘特別’照顧好他的孩子,一定要考取理想的學校。而大部分平庸學生的家長,人數雖多,反而沒有聲音;而學校裡的老師,自常態編班後反而不會教了。我發現長期教好班的老師,為了一個適應困難的學生,自己也適應困難起來了。歸結原因,是少數家長對子女學業成績的期望,遠超過對身心健康的期望,急於趕快擁有一個「英才」的子女;老師也失去教育的理想,投家長之所好,忽視學生人格的成長及自尊的建立。事實上,英才是人群中少數的少數,大多數是平庸的普通人。因此,教育目標的設定應在多數的普通人身上,特別是在國民教育階段。應該是資源平均,人人有機會,而不是將教育資源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能力分班的結果是,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未能受到好的、公平的照顧,而所謂好班也只是重視升學學科的教學,所謂「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正式學校教學的寫照。一個人小時後就被分類、被貼上標籤,便會產生‘不當’的自我觀念,由挫敗感而生自卑感,而產生自怨自艾的心理。學生人格成長不正常,造成生活適應困難,行為偏差,甚至成為少年犯,這是教育工作者要常反省檢討的課題。我生來平庸,來自平庸的家庭,走過平庸的學校,進出平庸的班級,但幸遇良師益友,得到許多機會。如今,我認為教育應該讓平庸的人有「機會」。
★ , 香橙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樂也。」這句話讓我思索了許久!就好像
對一位賭徒而言,我真願意發到一付同花順的好牌,那我一定可以每局都贏錢!但
是人生的發牌者不是我們能左右的,即使發到手上是一付爛牌,我們也要打得別人
嘆為觀止,對不起!我就是常常發到爛牌的人,純粹發發牢騷,莫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