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優秀教育
市長:寧靜姐  副市長: AL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親子家庭【優秀教育】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原創力之探源,猶如摸象?! ╱曾志朗
2005/11/18 17:36 瀏覽1,349|回應0推薦1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寧靜姐

原創力之探源,猶如摸象?! 

但持續的摸索下去,把各種圖像兜在一齊比對、整合,象的真實形狀就會顯現出來。 

撰文╱曾志朗 

 

1950年,20世紀剛過了一半,美國心理學會在賓州州立大學的校園裡舉辦了第58屆年會,由當時以研究智慧的多因理論而赫赫有名的季弗德(Joy Paul Guilford)教授,發表新任理事長的主題演說。演講一開始,他就對心理科學的研究走了半個世紀,卻對人類最偉大的創造力特質不加以重視,表示不滿,他舉證說明50年來心理科學文獻中有關創造力研究的論文不到千分之二。季弗德在演講中,一再提醒心理學研究者要從發散式思考(divergent thinking, 也有人譯為擴散式思考)方式去理解人類創造力的原由,他和他的學生也就此投入並推動創造力的科學研究。

1996
年,又過了將近50年,心理科學對創造力的研究投入了更多的關注嗎?耶魯大學的史登堡(Robert J. Sternberg)教授在那年做了一個更為仔細的統計,結果發現,從1975年到1994年的科學文獻中,和創造力有關的論文,大約有千分之五,比起50年前,好像進步了一點點,但如果和別的研究議題的論文數相比較,仍然是少得可憐,居然比閱讀的研究(千分之十五)少了三倍!

為什麼大家都認為是那麼重要的創造力議題,卻得不到研究者的青睞呢?原因很簡單,大家都知道人類是有創造力的,否則個人的理念不會翻新,社會的制度也不會有變化,科學不會進步,技術不會革新,新潮前衛的藝術也不會興起,但是引起這些變革的原動力是什麼?什麼時候會啟動?何時完成新的風貌?這都是很難界定的,因此,在沒有一個共同的研究典範之下,基本語彙、概念、測量方式都毫無共識,對預期的成效也沒有把握,大部份的心理科學家就只有選擇視而不見的態度了,而留下來投入創造力研究的人,又常常只從各個不同流派的觀點去解讀創造力,議論紛紛卻又各說各話,猶如寓言故事中的瞎子摸象,摸到象腳的就說是柱子,摸到身軀的說是牆壁,摸到尾巴的說原來是一條蛇,摸到…。個別而言,他們都對了一點點,但整體而言,他們都不對。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不同流派到底摸到了什麼。

首先,我們碰到的說法是神秘的心靈附身。從古希臘的柏拉圖認為謬思借詩人的筆在吟唱,到近代的吉卜林自認只有在心魔盤據胸腹時,才會靈感湧現、創思不絕,都是在描繪個人創作時的心理狀態。但這種說法重視的是捉摸不定的靈感,很難進入科學解析的殿堂。

 

其次,我們讀到了許多實用派的說法,他們總是從用什麼方法才能提升創造力的角度去舉辦各種工作坊,提出潛能開發的概念,但他們從來不重視理論的研究,也不覺得有必要用科學方式來驗證他們的說法。他們強調的是個人或團體要自我修練某些特定而「有用」的思考方式,例如要養成旁敲側擊思考(lateral thinking)的習慣,要經常經歷積極的腦激盪(brainstorming)活動,練習放鬆,減少壓抑等。其實他們的某些作為和學院派的科學理論是不謀而合的,但是因為他們從不願意對提出的方法做科學上的效度檢定,因此所謂不謀而合,是否只是表面的相似,而無實質的意義?

第三,脫離了這些旗幟顯明的實用論述,我們往下就會摸到不可意識的潛意識創造論。這一派的祖師爺當然是心理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佛洛依德。他主張作家和藝術家的創造力來自於要把他們那些被壓抑在潛意識裡的欲望,以社會可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創造力猶如埋在地底下隨時可能被引爆的火藥,在某些社會文化的條件下,會展現出異於常理的行為表現。近代的心理學界,把這一派的看法稱為心理動態的觀點,將它們歸為藝術與哲學的表述,而不是嚴謹的科學理論。

第四,我們終於走進了量化的世界。季弗德和他的追隨者主張以科學計量的方式,去測量人格的特質,設計適當的測驗就成為研究的主要工具。設計有用的測驗,就是測驗題的制定必須根據某些特定的學理,才能使測驗達到除了一定的信度(可靠)之外,還要有好的效度(結果確實反映所預定要測量的特質)。所以,對於創造力特質和大家所熟悉的智慧測驗所量到的I.Q.特質,到底有何關係,就必須釐清。如果創造力和I.Q.相關很高,那就不必為創造力的探源傷腦筋了,因為了解I.Q.,就包含了創造力。但事實上,多年來大量的研究結果,都指出兩者之間並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有研究指出,高創造力的人一定有較高的I.Q.,也就是說要有創造力就要有高於大約120I.Q.,但I.Q.超過120以上的人,創造力和I.Q.的關係幾乎等於零,更有趣的是,在有一些特選的極高成就的領導人群裡,他們的創造力和I.Q.反而出現負相關,表示創造力和I.Q.各遵循不同的心理運作軌跡,確實不可混為一談。

第五,談到人格特質,就不能不談到動機,尤其是社會化歷程的成就動機,社會與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者,在比對高創意者與低創意者的人格特徵,歸納出前者的幾項主要特質,如獨立的判斷力、對自己有信心、對複雜問題有興趣、有美感,而且不怕冒險。這一派人認為文化的陶冶也是個重要的因素,文化多樣性、戰爭、偶像典範(role model)的存在,以及在同一領域中有強的競爭者,都是時勢造英雄的社會文化條件。

第六,贊成演化論者也有話說。他們認為創造力的機制和生物演化的機制並無不同,前者只不過是在人類社會文化條件下演化的特例而已。他們認為創造力的出現須經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盲目的變異(blind variation),也就是不同的概念隨機式的被拋出來,第二個步驟就是選擇性的保留(selective retention),使適切的理念被保留,而其他的就自然消失。這樣的看法,對一般以人為本的學者而言不太能接受,認為把創造力建立在盲目的變異上,是個不可思議的想法。史登堡教授強烈反對把莫札特、巴哈、貝多芬的美麗樂章,說成是建立在隨機出現的音符上。

最後,我們這些研究認知神經科學的人,有什麼看法?如果,我們從左、右腦分工的功能觀點去看創造力的出現,就會有很驚喜的發現。一般而言,左腦的處理方式是專注於特定、具體且直接的目標,採用的是聚焦(focus)的策略,而右腦的處理方式是把能量散發到較遙遠、較模糊、較間接的相關目標上,採取的是像漣漪擴散式(diffusion)的策略。如果創意是把所學過的舊記憶重新排列組合的結果,則右腦的擴散功能,配合左腦的聚焦功能,確可提供非常完整的創造歷程的描述。另外,我們也可以在電腦上去建構這些不同的策略,來模擬創造的歷程,例如早期的BACON模擬程式,可以在得到哥白尼當時的各項天體運行的有限資訊時,計算出哥白尼所發現的物理運動的第三定律。但用模擬方法所建構的創造力,是真的如人腦所發展出來的創造力嗎?

上述對創造力的不同論述,各有特色,也確實點出了不同的向度,但假如只從一個角度去看創造力,則猶如摸象,摸此得此圖像,而摸彼得彼圖像的對立情況就非常嚴重,但科學家必須持續的摸索下去,這些不同的圖像經過不停的比對、整合,有一天總會得到真實的象的形狀。這最後的了解,也是一項創意的表現!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511月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14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