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愛,不要教?
摘錄自 行走坐臥 教他善的過程 / 何琦瑜
十年教改檢討的焦點全集中在「升學與考試的方法」,《天下雜誌》的調查發現,家長認為孩子的中文表達、做人態度、自我學習、生活能力,是教改後下降最多的能力。「生活教育是國家的根本。一個國民的素質,不是看你有很多的知識。一個高科技工程師,可能按錯一個鍵就死一百萬人……,所以我覺得生活教育比什麼都重要,」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激動地說。
弔詭的是,走訪學校,卻發現老師直指是家長使孩子的生活教育失序。「父母對孩子的成績分分必爭,但影響孩子人格發展的生活紀律與規範,卻視若無睹;父母寧可把全部時間與精力投入工作、賺錢,卻不願意留一點時間聽聽孩子的心聲:過去孩子必備的灑掃應對進退的能力,現代父母卻不當一回事,無法耐心教導,」教育部訓委會主任傅木龍,為文點出目前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感嘆。
台中明道中學國中部主任林雯琪,經常接到家長晚上打電話來:「主任,我兒子現在在看電視,不聽我的話,你叫他不要看,去做功課好不好?」林雯琪說,與其責怪家長不管教,不如說現在的家長面對複雜的環境、早熟的孩子,也困惑於不知如何管教。因為不知,所以逃避。﹁現在父母典型的觀念是,我只要愛孩子,不要教孩子,」林雯琪說。
因為「愛」孩子,反而剝奪了孩子「體驗」的機會。花蓮慈濟小學校長楊月鳳舉例,學生的書包,多半都是媽媽幫忙整理、媽媽幫忙背;家裡的衣櫃、書架,也多半是家長為孩子整理好的。「他不自己整理,沒有那個過程,怎麼會珍惜?書包不自己整理,怎麼會喜歡讀書?」楊月鳳說。
生活教言,學校鬆綁
當家庭的「控制鍵」失調,做為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養成機構,學校在生活教育所扮演的角色,益發重要。「對國小來說,生活教育是一切,」台北雙溪國小校長陳雨水說。
沒有升學壓力的國小,對生活教育的重視與創意,遠大於在升學陰影下的國、高中。九年一貫以生活各項能力為課程統整的主軸,使得有心的國小教師有了更大的空間。也開始擺脫教條式的生活教育,給孩子有意識的啟蒙。
成立才四年的基隆深美國小,從三年級開始引導孩子一起訂「生活公約」,約定好的條文要大家都蓋章認定。藉此過程讓孩子理解,規範不是老師自說自話,而是「我們共同同意要努力做到的事」。
即便扛著升學壓力,也有國中努力在夾縫中尋找機會。
沒有宗教背景的明道國中,不甘於只是「升學率高的私立中學」。年輕的校長和主任,導入童軍的理念和系統,讓全校師生帶著家長一起接受童軍訓練。希望以童軍的三大價值:準備、日行一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做為學校傳給明道孩子的生命禮物。
正心中學的成人禮,是在海拔兩千公尺的大尖山上完成,一碗鹹粥和兩顆橘子,是所有正心孩子最懷念的「酬勞」。
「生活教育是散裝貨。要扎扎實實,每一件都要做得好,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做起來,」前教育部官員、積極於輔導教育的作家鄭石岩強調。生活教育畢竟不是開一堂課就能解決,家庭、學校、社會都該攜手同心,從細微處著力。
(我會漸漸將一些女人故事城邦的好文轉貼過來,我怕城邦那邊某一天關閉了。)
寧靜姐 【女人故事】【優秀教育】【黃金家族】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