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優秀教育
市長:寧靜姐  副市長: AL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親子家庭【優秀教育】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特別學習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學習的關鍵期 / 洪蘭
2005/08/12 22:57 瀏覽4,254|回應0推薦3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zero
洋娃娃
心泉

隔壁鄰居帶著她的小女兒到美國遊學一年,現在回來了,小娃兒一年不見,長高許多,英語說得字正腔圓,流利得很,可是她的母親依然是濃重的中式美語,沒有什麼進步。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所有的事情都是大人做得比孩子好,只有語言學習是孩子學得比大人快,心理學上有個「關鍵期」(critical period)的名詞,意思是說:「學習的時機有限,過了關鍵期再學,就學得不那麼輕鬆自如了。」但這只是用一個名詞解釋一個現象,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過了關鍵期就不容易學,到底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語言心理學家發現,七、八個月大的嬰兒便能分辨世界上所有語言所用的音素(語音的最小單位)之間的差異,一個在英國的嬰兒,在八個月大時,可以分辨出印度語和美洲印第安語言的音素差別,但是到十二個月左右時,嬰兒這個能力逐漸消失,他們對區辨自己母語裡所沒有用到的音素的能力幾乎就不存在了。這就好像在美國(或任何地方)出生的日本嬰兒可以正確的區辨rl,但是他們的父母就沒有這個能力。

說起來,這真是一件不合理的事,假如我們小時候有將所有語言學習到母語那麼精熟程度的能力,為什麼長大後要丟棄這個能力?如果不失去它,我們不是可以輕鬆自如的漫遊世界、說各國的的語言嗎?而且所有的能力都是從無逐漸到有,很少是先有,然後逐漸消失的。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史帝文.平克(Steven Pinker)教授認為,這是人類大腦演化過程的必然結果。他說人類的大腦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才到今天這個大小,要增加大腦的容量,其實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所以我們必須盡量利用現有的資源。我們的大腦好像一個經濟拮据的劇團,每一次公演完就立刻要把所有的道具回收,做為下一次公演之用。他認為小孩子八個月時的牙牙學語,就是在聽自己發出來的音,糾正它,練習發自己母語的音,然後把與自己母語無關的語音逐漸丟棄。到十八個月的時候,嬰兒開始所謂的語言爆炸期,詞彙快速的增加,到六歲時擁有六萬個詞彙。平克認為,十二到十八個月這段時期,就是大腦把區辨各種語音的資源回收,轉變成後來語言學習資源的時期,嬰兒只要保留一些能夠供他作區辨自己母語中音素的能力就好了。

細想起來,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理論。因為以前交通不發達,既沒有船,也沒有飛機,人一輩子就生活在他出生的一百里方圓之內,根本沒有學習不同的語言的必要,會講母語就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完全沒有保留區辨所有語音能力的演化壓力。不像現代人可以一日千里,同一天可以往返各大洲、各大洋,要換說好幾種語言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到下一世紀,整個世界變成地球村,人必須能講許多不同的語言才能做一個世界人,到那時候,演化的壓力或許會迫使我們的後代繼續保有區辨所有語音的能力。當然,世界變成地球村之後,也有可能全世界的人民都說一種共同的語言。但是,那樣的世界,會不會很無趣呢!《康健》,一九九九.


(我會漸漸將一些女人故事城邦的好文轉貼過來,我怕城邦那邊某一天關閉了。)

寧靜姐 【女人故事】【優秀教育】【黃金家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134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