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優秀教育
市長:寧靜姐  副市長: AL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親子家庭【優秀教育】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談教養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如何作個稱職的父母
 瀏覽2,005|回應1推薦7

cska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二媳婦
蓮心
海檬果
心泉
洋娃娃
faith信心
寧靜姐

文:康哲行 (10/30/1998)

    對一個兒童最重的懲罰就是: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柏拉圖)
    對孩子要包容,但不要縱容!
    有一個好家庭,可以讓事業的成就加倍;如果家庭經營失敗,
    成就就要減半,甚至所剩無幾(吳京)

子女是父母一輩子的責任

  在今天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民主政治正在轉型,社會倫理、學校及家庭教育正在急速變遷,傳統「父嚴母慈」的家庭型態正在迅速瓦解;在這個過渡的時代,我們要如何教好我們的子女、做個稱職的父母,是一項急迫而嚴肅的挑戰。
  子女是父母一輩子也逃避不了的責任,你這一生注定要伴著他們成長、看著他們跌倒、爬起,分享他們的成敗、禍福、苦樂。
  子女的成長是階段性的,作父母的也就有階段性的責任,在每個階段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子女成人不代表你的責任已了,他們還要看你的榜樣去學習如何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以及如何自己也要作個好父母。
  你永遠是孩子生命中最具影響力的人,孩子將來發展的好壞,終將反映出你自身的狀況;你在竭盡所能、照顧孩子之餘,是否也作好了你自己?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孩子就是你的一面鏡子。
  如果你能把孩子教好,你的後半段人生就顯得悠閒多了,否則你就會吃盡苦頭,牽掛難免,直到你離開人世。(鄭石岩)
  有一個好家庭,可以讓事業的成就加倍;如果家庭經營失敗,成就就要減半,甚至所剩無幾。(吳京)

我們忽視了子女的成長嗎?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常常在他們身邊,對他們關懷、鼓勵和讚美,這些都是養成完美人格的必要條件。
  但是今天有太多忙碌的父母,只顧為自己的事業拼搏賺錢,而忽視了子女的成長;他們給孩子一切「不該有」的東西,例如:充足的零用錢,太多的漫畫書、電動玩具、和垃圾食物,就是不給孩子「時間」。
  就在父母的忙碌中,孩子們的童年悄悄地溜走;事業和財富能換得回孩子們可愛的憨態嗎?孩子們的成長只有一次,童年豈可留白?
  子女的成長過程是一去不返的,小時候的心理缺陷可能造成性格扭曲,貽害了一生,父母不可不慎?(傅佩榮)

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每個小孩都性格鮮明,因為歲月還沒有充分做工,所以大人要進入一個兒童的世界去影響兒童是很容易的。
  心理學家說:童年的行為模式具有對成年後行為長久的影響,決定個性的因素是在童年產生的。成人的態度通常是和他兒時態度的潛在目的相合的。
  一個人的個性在很年幼時就會顯現出來,有的小孩活潑好動、有的卻害羞
安靜。如果好動被大人定義為「頑皮」而受到限制,安靜被視為「乖巧」而被鼓勵,都會影響成長後不健全的人格發展。
  童年有許多正常的、倚賴性的需求,像「關愛」和「鼓勵」。如果這些需求不能滿足,個人就會帶著一顆不成熟的、有欠缺的心靈走入成年,甚至終其一生都不會臻於成熟。

  成年人的暴力、犯罪行為,常常來自童年時忍受虐待的苦痛或解不開的愁結。希特勒在童年時曾經常期遭受毒打,導致他後來種種極端的殘酷行為。
  有些犯罪者則是因為幼年時父母過分溺愛,導致他們被寵壞,覺得自己不可一世、不可能做錯任何事;如果出了問題,他們會說:「那都是別人的錯誤造成的。」

關愛、傾聽、稱讚、和以身作則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只要孩子需要你,你都在他們身邊,聽他們說話,陪他們遊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父母充分的「關愛」,他們長大後自然善體人意,思想成熟。(吳京)
  父母必須學習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也要練習由孩子的眼光與角度去欣賞他們的世界。(傅佩榮)
  不要吝於「稱讚」孩子,既使他十樣事做錯了九樣,還有一樣值得你去稱讚;當下次他只做錯八樣,你該稱讚他說:「看!你的進步已經加倍了」。

  父母以「命令者」的姿態管教子女,久而久之,孩子見到父母就會避之唯恐不及,那裡還會接受父母的教誨。
  要讓孩子愛你和尊敬你,不要讓他怕你;你的愛和包容,會激發出孩子無限的潛能去學習、成長、及面對他們的世界。
  父母給子女的庭訓,最重「以身作則」;你要他們懂得關愛(caring)和負責(responsible),就要自己先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只說不做,那正好是負面的示範。不夠成熟、低 EQ 的父母,怎能教導出成熟而高 EQ 的子女?
  「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既深且遠,許多生活有問題的孩子,總可以追蹤到不良身教殘留的不利因素。(鄭石岩)

「溺愛型」和「權威型」的父母

  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想作個超級父母,於是供給孩子所有的教育、體能和才藝活動的機會,心裡也希望子女能成龍成鳳,但在管教子女的方法上,稍有不慎,不是流於「嚴管」,就是流於「溺愛」。
  我們看到太多「嚴管」或是「溺愛」的父母,由於他們管教子女的方法不當,經年累月下來,既沒有教好子女,又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他們常常氣憤又無助地抱怨:他們對子女成長所花的心血和期待,不但看不到成效,還常常換來子女無情的忤逆。

  對一個兒童最重的懲罰就是: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柏拉圖)
  對孩子要包容,但不要縱容!
  對孩子過多的關愛造成「溺愛」,當他們變成了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也就學習不到對別人也同樣要「關愛」、也同樣要「分享」。
  被「溺愛」的孩子,生活上的問題全由父母代勞,個個都成為家中的小霸王,對父母需索無度、對人傲慢無禮,不知感恩和惜福,反而認為他們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溺愛型」的父母,替兒女竭力打造安逸的溫室,同時也養成了孩子的「倚賴性」,任何挫折、不如意的事都丟給父母去解決;這種種貪圖安逸,避重就輕的生活經驗都會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累積,終至養成牢不可破的習慣。
  「溺愛型」的父母,跟著孩子的腳步起舞,對孩子不願也不敢說「不」,滿足了子女一切未盡合理的要求,於是喪失了父母的尊嚴,甚至終生被「長不大」的子女「予取予求」。

  「溺愛型」的另一極端,就是「權威型」的父母,他們要求子女的生活方式、喜好、及價值觀都按照父母的既定模式去發展;子女除了「服從」,完全沒有自己自主的空間。
  小孩子正值學習的階段,如果我們習慣採取批評、挑剔的「嚴管」態度來糾正錯誤,只會增加他們的挫折感,甚至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被嚴管的孩子,一切照著父母的指示去做,不會獨立思考;態度上常常是戰戰兢兢、循規蹈矩,遇事則缺乏信心,沒有良好的判斷能力。
  孩子是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他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卻被父母完全抹殺,也不敢和父母辯解,造成心理上極度的不平衡。
  於是一些精明的子女,表面上乖巧聽話,背後卻可能「陽奉陰違」,偷偷地做一些和父母願望完全相反的事情。
  有些激烈的父母,經常採取拷打重罰來嚴懲子女的錯誤,使子女在身心受創及充滿恨意中長大;這些子女在成長後,很容易在處理不如意的事件時有「暴力」的傾向,甚至逐漸走向「作奸犯科」,對社會造成禍害。

  「嬌寵」和「嚴管」都使孩子的「人格」發展不健全,這些孩子共同的特點是累積了一些錯誤的「人生經驗」,對「外面世界」的看法扭曲,以及缺少「獨立生活」的訓練;一旦進入社會、面對真實的世界,他們都會無所適從,甚至造成社會的負擔。

「不管型」的父母

  比「權威型」和「溺愛型」更糟糕的一型是「不管型」的父母。「權威型」和「溺愛型」的父母雖然對子女的教養方法有偏差,至少還有愛心,肯花費精力在孩子身上;「不管型」的父母則養而不教,任由孩子自生自滅,等到孩子的問題發生了,不是怪社會就是怪學校,自己倒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很不幸的,在今天台灣忙碌的工商社會,很多的父母親都在忙著賺錢,於是「不管型」的父母也就愈來愈多。由逐年增加的青少年犯罪率,我們可以看到事態的嚴重;而且由調查資料發現,他們的父母總不外是「權威型」、「溺愛型」或「不管型」,而尤以「不管型」的父母居多。

  當「不管型」的父母凌晨接到警察局的電話,要他們具結領回被扣留的子女,通常他們會非常錯愕:「我的小孩明明睡覺時還在家裡,怎麼會在你們那裡出現?」或者,「我們家小強一向是最乖的孩子,這怎麼可能?」
  「不管型」的父母總是有很多成見和偏見,認為自己的孩子很乖,對孩子很放心,所以也就放心地「放牛吃草」,而且認為只要給孩子吃飽穿暖,就不必多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於是孩子半夜跑出去也不知道,還一直沈醉於孩子「乖巧」的假象之中。等到發現孩子做了壞事,就怪他交了壞朋友、被壞朋友帶壞,絕對不會去檢討自己是否也做錯了什麼。

  過去有傳統社會的禮教體系和較為嚴厲的學校教育,所以父母不管的孩子還有社會和學校來管。但目前傳統社會正在解體,學校教育則嚴禁過去的「體罰」行為,令人憂心的是,我們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新教育體系。
  於是社會是大染缸,學校也變成小染缸,孩子走出了家庭便面臨各種「誘惑」。在今天這種畸型的,過渡的社會環境之下,父母不管,孩子怎能自己學好?

溺愛、嚴管和不管型父母的共同特點

  溺愛、嚴管和不管型的父母,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欠缺「智慧」和「責任心」,沒有用「心思」去研究如何教育子女,也不能從後果和錯誤中學習改正,只是隨著自己的「個性」及一些片面的「錯誤認知」去管教孩子。於是好脾氣的父母溺愛孩子,壞脾氣的父母嚴管孩子,自己也是一個大孩子、或只想發財的父母則不管孩子。
  「如何作父母」也常常源於兒時經驗,被「嚴管」長大的子女,可能很自然地又承襲他們最熟悉的嚴管方法去管教他們的子女;他們也可能痛恨過去父母的嚴管,轉而溺愛他們的子女,發誓絕不打孩子,要把自己小時沒得到的東西加倍奉送給自己的子女。
  我們看到,對一項錯誤做一百八十度的糾正,往往是從一個極端跑到另外一個極端,結果仍舊是一項錯誤。
  被「溺愛」或父母「不管」的子女,長大後則多半是「不管型」的父母,因為他們都管不好自己,當然不會管好自己的子女。

  子女的童年和幼年是「人格」的雕塑期,過了這個時期,子女的「個性」和生活習慣便已定型,這個過程往往是「單向進行」和「不可逆反」的。當子女已經成長,惡習已經養成,心態已經偏差,再想挽救,常常是「為時已晚」,父母費盡了力氣,只是「亡羊補牢」而已。
  近年來青少年的犯罪手法日益殘酷,毆鬥殺人的手段,其兇殘不輸成年人。面對這些青少年,有人主張「嚴刑峻法」,有人主張要用「愛和寬容」,雙方激烈爭辯,僵持不下;但在嚴重問題已經發生之後,這些「亡羊補牢」之策會有效嗎?
  我們發現,無論重罰或輕判、嚴懲或包容,均非根本之道。未成年人步入偏差,是家庭、社會及學校在其童年和幼年未盡教育功能;其中「家庭教育」尤其是最重要的一環。
  這些問題青少年,他們天生就是「叛逆」和「頑劣」嗎?當我們回溯他們的童年經驗,總會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他們的父母總不外是溺愛、嚴管、或不管中的一型。

要作「有智慧」、「負責任」的父母

  相對於溺愛、嚴管和不管型的父母,我們要作「有智慧」、「負責任」的父母。我們看到,「關愛」得太多或太少,「管教」得太頻繁或太疏鬆,都會流於溺愛、嚴管或不管。
  所謂「有智慧」,就是要運用「理性」,在溺愛、嚴管、和不管的中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或最宜點 (optimum point)。
  在過去的社會、或農業社會,作一個好父母,要比作一個現代父母容易得太多。在今天這個過渡的、多元化的社會,你一定要極費心思地、通過各種資訊、諮商管道教育自己,然後運用「理性」,不斷地練習、修正,才能在管教子女的方法上取得一個「最宜點」,作一個稱職的父母。
  父母和子女間的互動,表現在互相的「需求」和「反應」上。
  嚴管的父母,強制執行自己的「需求」而不理會子女的「反應」;溺愛的父母,壓抑自己的「反應」,屈從子女的「需求」;不管的父母,則和子女之間極少互動。
  你的「需求」往往是成人的想法,而孩子的「反應」則代表他年齡層的看法。你該尊重孩子的反應,也要從孩子的角度來審視你的需求是否恰當,是否需要修正。
  如果孩子說得有道理,你就該欣然接受,並予以讚揚、鼓勵。你的想法、考量,可能過於周詳、世故,而子女的想法,可能反而直接而純真。
  你可以反對孩子的需求,但你一定要有足以說服孩子的理由。對你來說,那也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教育」,你該要好好利用。
  你反對的理由,千萬不能只是搪塞的「藉口」。像「我很忙」、「我太累了」之類,你說多了就變成謊言,更是不良身教。

  更好的辦法,是把你和孩子的需求加以分析,選出兩種、甚至更多的方案(option);然後把各種方案的利弊、風險都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做取捨,也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的風險。即使你知道孩子的選擇不對,如果沒有大礙,你還是要給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孩子會感激你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獨立思考」。
  譬如,你給孩子建議了兩個方案,一個是「先苦後甜」,而另一個是「先甜後苦」。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所以孩子多半會選擇「先甜後苦」,就讓他嚐嚐「後苦」的味道;等他受到教訓,下次就會知所取捨。
  這樣做,你避免了溺愛和嚴管,是個「有智慧」的父母。

  所謂「負責任」,就是在管教子女的同時,也要想到可能的後果及是否有長遠的負面影響?
  溺愛、嚴管型的父母,其實不比不管型的父母好多少,都是不負責任的父母。溺愛譬如「溫室」,嚴管好像「鐵窗」,都使孩子和外面的世界失去聯絡。
  溺愛的父母,認為無限的給予就是最大的快樂,把孩子當寵物,根本沒有為孩子的未來打算,甚至希望孩子不要長大。
  溺愛的父母,凡事都替子女做好,是為了省得麻煩,或是要子女專心學業,結果忽略了培養子女獨立生活的能力;用糖果或玩具哄騙子女聽話,是只圖眼前清淨,卻養成了子女貪圖享受的習慣。
  嚴管的父母,不顧子女的志趣,強迫子女學東學西,是從「功利」的觀點要子女成龍成鳳,譬如作醫生或律師,好給自己爭光。
  嚴管的父母,不准孩子去這裡、去那裡,說是為了「安全」,其實是怕負責任,使孩子變得「畏首畏尾」,不能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

  要作一個「負責任」的父母,首先你要作好自己:作人要「誠懇」,做事要「敬業」,處世要「樂群」,你的一言一行,都該是子女的好榜樣。而嚴管、溺愛、不管的父母,其所言所行,都是不良示範,他們都沒有先做好自己。
  你不能憑著你的情緒和本能去管孩子,情緒好就寵孩子,情緒不好就打孩子;你該提高你的EQ,做個EQ父母,控制你的情緒,多用頭腦,不要總是漩入和孩子的爭戰。
  你該培養良好的「家庭傳統」,父母日常的生活習慣,就是子女最重要的「身教」。像守時、勤勞、整潔、惜物等美德,都要靠長時期的培養;你在做,子女在看,日久之後就會變成他們的良好習慣。我們看到有些家庭,每逢週末就全家睡大覺,怎能不教養出「懶惰」的子女?
  要訓練孩子懂得禮貌,尊重他人,做事盡責,愛物惜物,這樣他長大進入社會,才會有正常的人際關係,成為良好的公民。
  要孩子有一個燦爛的人生,你還要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像藝術、體能方面的發展,不能「功利」地要他只會讀書、會考試,那對他是太大的犧牲。
  你不能要孩子每樣事都聽你的,你這樣做可能事事順利,但孩子未必能學習到東西。你一定要鼓勵孩子表達他自己的意見,讓他獨立去思考;如果孩子的想法很好,就該鼓勵他去實行,並且承擔失敗的風險,這樣孩子才能在得、失之間真正學到東西;更重要的,他學會了自發自動,對自己負責,這樣,你也才是一個「盡責任」的父母。

結語

  孩子是我們生命中一輩子的甜蜜負荷,但「甜蜜」不會憑空而降,需要父母用心來經營。我們要把握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珍惜孩子童年的美好時光,作個有智慧和真心愛孩子的父母。(沈金慧)

參考資料:

一. 傅佩榮,「沈思價值觀」,業強出版社,1996
二. 鄭石岩, 「身教」,遠流出版公司,1998
三. John Bradshaw, 「回歸內在」,月旦出版公司,1994
四. 修慧蘭,「父母EQ,搭起親子溝通之橋」講演稿,愛家行動巡迴講座,
  April 11, 1998
五. 沈金慧,「做個開心父母」,海鴿文化,1997

Re: 如何作個稱職的父母
如何教育小孩,的確是現代人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有時覺得現代父母實在難為,需埋頭在現實生活中打拼,又必須維繫著與家人的良好互動,一支蠟燭好幾頭燒,每個角色扮演起來勞心又勞力,除非有著「無敵鐵金剛」般鐵打的身體及意志力,否則那能面面俱到?勉強「不出亂子」,恐怕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若是之前社群或家庭單位尚未切割成小家庭形式時,教育小孩的責任有較多的親人可分攤,如小孩的祖父母或其他親戚,甚至有些家族還由家族中學問、德性最好的長輩擔任「家族私塾」的老師,親戚之間孩童們儼然形成學習團體,人際關係的學習亦在其中。

可這樣說並不是代表我們非得走回頭路不可。而是如果父母親真的想好好的教育小孩,有些問題必須思索的非常清楚。父母本身想要過怎樣的人生?如果賺錢是人生唯一目的,談教育恐怕太多餘。而且,現代父母需看透並瞭解現存教育制度只能教給小孩們知識,全然無法提供真正的人生教育;為人父母者該要覺醒,而不是一味的將孩子們送補習班,忽略了真正的學習與親子互動。

談現代父母如何教育小孩,牽涉的層面是廣泛的。如果哪天我自己有了小孩,我會很慎重地和先生討論是否自己帶小孩及是否繼續工作等問題。如果身為父母無法負起養育(教育)孩子的責任,這樣的人生,是否毫無遺憾?我想每個人都需要很誠實地面對這個問題。

陳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1294003
 回應文章
嚴格,也是一種慈悲!
推薦5


cska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二媳婦
蓮心
心泉
B
寧靜姐

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真的,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孩子「太縱容、太放任、太溺愛」,
就可能會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為「不幸的人」。
所以,「嚴格,也是一種慈悲。」

(摘自網路文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640&aid=130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