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發文,還請不吝指教。
竊有斯感 Eudy 文間。我不能同意妳更多啊.......
略敍近懷,教育不只是父母與子女間一代間的差異,更包含了世代傳承的意義。
中國的教育方式為什麼與西方不同,絕非一時一地的發展,而是文化累積的成果。
孰是孰非?沒有一方能被指為下品。
衹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千年,遑論中外。
但依舊有別,不可置否。否則何以呈現如此天壤的文化差異性?
上次一場學術研討會,主題圍繞在中華文化累積的教育體制上,
主講是名歷史教授。年歲不低但思想毫不顯古,淺顯處能見其大,聽者無不稱快。
其中談到台灣教學方式時,教授提及一種教育現象:
“煩請大家想想,上一次師長提問時,眾人熱烈搶先舉手答題,
甚至未被老師點到時失望泄氣又難過的感覺,發生在你自身的哪個年代?”
略略回顧,感覺那就像是數十年前的事了,即使我未有如此歲數。
“但你應該記得的是,老師在問問題時,班上由熱絡的上課氣氛轉為鴉雀無聲,
那種 "會不會叫到我啊.....","老師不要看過來.....",
"嘖...好像不大會...八成會講錯".....以及稍後"哈哈哈好險沒點到我~"
或是 "厚....真倒楣....怎麼都不叫別人都找我....."的感覺,
這是現今教育挺顯而易見卻又常被忽略的現象。
這種情況鮮少發生在外國的教育場合。不論對錯,外國小孩幾乎都有勇氣
去發表自己的看法,也有部份肇於他們的教育中,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並非總
是有著絕對的正確答案。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必須歸咎在中華文化的教育
中,父母師長在教育時的習慣,並非給予一種富彈性的寬度讓子女發揮。”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對於畏懼回答出錯時感到的挫折與失落感,卻超出了期望
能正確回答時,被師長給予的讚美與表揚與眾人的欽羨,和自身的成就感及自我
肯定。造成孩子竟然是那樣地畏於表現自我。
但熱心回答的行為並非不存在黃種人的血液中。在國小二三年級之前都仍普遍
有這種現象,那后來為什麼消失了?誠如 Eudy 所說,不時可以聽到的聲音
“ 不可以! 不行! 不對! 不要這樣! 不要那樣! ”這種強烈制止的
教育方式引導學習,潛意識裡害怕錯誤,害怕被取笑,恐懼於榮譽與尊嚴的消弭
自幼在孩子未定型的心中札根,長期造成一種自我與自信的磨損,挫折與自卑的
滋生。而亦有其他,如在儒家思想中所指的:人要懂得謙虛與謙卑;愈成熟的稻
穗愈低垂;滿招損,謙受益.......於是不知道答案的孩子不敢嘗試;不確定答案的
孩子只怕答錯;而知道答案的孩子卻又不好意思回答......
延伸到長成後的生活中,甚至有了“否定自我”的現象。
別人一句:" 你好漂亮 " => "啊....沒有啦沒有啦...."
" 哇~你唱歌真好聽 " => " 普通啦...還可以啦...... "
" 你這次考試真厲害考這麼高分 " => " 沒有啦...正好我都會..... "
其實都是謙虛,謙虛是種美德,但我們為什麼被教導成要利用否定自我來做到謙虛?
*我們一邊學著去讚美別人的長處,卻又未曾忘卻否認自己的優點。
由此不難想見,一種從小就被“禁止”的教育並未被自身明顯發覺,卻在長成
後發光發熱,演變成潛意識內一種不敢自我肯定與讚美的習性,衍伸至教育下一代
時,用自己定義的“愛”與“關懷”來對待子女時,是不是不經意間遺忘了什麼?
真的是發自內心的愛與真情,卻不自禁依舊步上了與自己曾經受到的,其實內心並
不喜歡的教育方式,卻也沒人教導我們要去使用別種方法帶領孩子成長,又更有效
率而成果顯著的.......於是我們再度聽到這種的聲音:
“ 不要! 我都說了不可以! 我叫你不要這樣!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