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人-漢人之考察『河洛古文明』的尋根簡記**
說閩南語與台灣話的人,通稱『河洛人』,很多翻成『福佬人』以為是福建人,這是錯誤狹窄的,以下:
『河洛人、河洛話──台灣人30年的尋根的歡欣』──河洛古文明──澈底被漢化,漢化後,河洛人還真以為自己是來自漢,錯誤的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錯誤的以為『祖先神主』寫的漢字,祖先神主,墓碑,都寫著『堂號』,這樣『狹窄的錯認自己是華裔、漢裔』,錯認祖先,吳濁流先生15個月《訪父祖國記》敘述了『覺醒』,台灣人的祖國還是台灣國自己。然而,『漢人漢語漢字以前』叫『河出土、洛出書,這叫『河洛人、說河洛語』,錯誤的台灣人『學漢』後,認為自己是漢人,學美後,也認為自己是美國人?可是『河洛人自己的神明』《千錯萬錯都是台灣人的錯》一書指出──河出圖洛出書之考證,河洛書確實與河洛人、河洛話無關,就從《無相神是台灣的古文明》找到『尋根的源頭』。『漢人』是外國人之一,唐人也是,但是『說慣了』,漢人漢字漢文,更要歸回『給華人,也是中國人』,而河洛古文?明是尋根的證明,與『漢人、漢字、漢文』雖已說習慣,也不用改口了『漢字』,新中國不用的字,我主張《台灣字》許曹德先生自創,在未全面獨立建國前,漢字與羅馬字混用,始能『真正寫出河洛語』,也因為與『日本、韓國古文通稱與通用漢字漢文』相通訊息方便有關。
400年來,台灣人被漢人霸佔,以夷制夷,其實,漢人要從漢國人說起,這是一種『文化上的融合歸納』,我在此說說原由:漢朝,是『佛教帶著佛學進入中原的朝代』,西方的佛,傳來時,是『沒穿衣裳──這是印度的造型佛像』,漢國皇帝認為,中原人人冬季很冷,故把佛穿起佛衣袈裟(厚的)。佛,因為皇朝利用佛教的傳遞,在明國『漢化台灣人』傳入每位『河洛人家中』。佛與河洛神明,融為廳堂神佛一體之混淆,從明國以至清國起,河洛人,家家戶戶拜神明與佛祖,如: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媽祖等等,反而對自己所每日傳遞的『無相神』漸漸堆積在『內心靈底層』。
河洛人,據自家譜寫『河南洛陽』,因五胡亂華南遷,這是不對的,太多人根據研究《易經》參照《五行學說等書》,都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說明《易經》的創作由來,當然,在《易經》的闡述與考證中,誰是『河』誰又是『洛』,是兩個人,兩家人,兩隊人或兩族人‧‧或兩小國的人,兩地方人的融合與創新創作,但是,出圖不說,出書的人,一定是早就『用洛字的人,才能《洛出書》,就從這裡的見證,這些『《易經》記載,還真與台灣人的〈習俗宗教文化〉完全不同,我肯定了『易經與漢字』,不是台灣人的文化,凡河洛人、河洛話、河洛神、河洛好兄弟、河洛多神習俗──只用香爐的『天公』是『無相』的『最高層次象徵』古文化』,這一連串的『尋根』,經30年的考量,才寫這篇短文,在『慶讚中原2005』的普渡中,更有意義的點出『河洛文化』的出處與根據考證。而《易經》、《詩經》《葬書(歸葬易、連山易)是葬書與堪輿說》《皇曆》‧‧‧河洛人,所留下的『漢以前古文化』,而,現在說『河洛話(福佬話)』的人,只有語言沒有被統一,但是語言幾乎被破壞,滅語言,結婚滅血統,當台灣國政府與台灣河洛人在找不到自己的河洛字時,已是經過一代一代不能識字讀書的種族侵略可悲,這是『外族侵略的誣衊』,河洛人,逃亡了三次大難了一次,第一次五胡亂華,第二次是蒙古滅國埋字,第三次是滿清國,大難一次是蔣介石的滅語運動。另,所謂『漢字』還在『康熙皇帝時』,刪減了『漢字』並改變解意,在一本叫做《康熙字典》中,大大限制了『漢字──河洛字』的字數與用法解法,最後一件恐怖的文化與文字刪減就是乾隆時代編纂《四庫全書》,五千年以上的『河洛與漢文化』,只有一部《四庫全書》嗎?當然不,被朝朝重編,改篡,刪除,簡化,這是可悲的文化破壞事件,大陸的『文革10年』一樣破壞了『僅存的《大清國》留下的文化』,這是『軟性軟體文化的劫數』,台灣自己在1949蔣介石帶來一部份,卻不是『河與漢』的全部,不過,事件,總會在『歷史痕跡中找到』,慢慢的,從台灣本土、日本古漢文,從『神明習俗與文化』,隨著今天所寫『這篇文章』的啟示,能找出『河洛字、河洛文、河洛人、河洛語』的結合標準本──基本最重要考證是:《易經》《詩經》‧‧等六經,《葬書》《皇曆》《皇帝內經篇》‧‧‧漸漸後來之《老子》《莊子》《孔夫子》《韓非子》《旬子》《孫子》《孟子》《鬼谷子》‧‧‧《水滸傳》‧‧等等,其標準『河洛』古文意文法與語言之結合,常覺得台灣河洛話,很優美、典雅、古典、自然‧‧‧所以,我從30年前找『河洛字與文書』。當然:《易經》《詩經》‧‧‧《水滸傳》‧‧從文意、文字、語辭、習俗‧‧等,凡未被串改過的,修訂過的,從台灣人的《河洛話》《拜拜習俗》‧‧到日本之《隨》《唐》古文化之間,都能證明『河洛古文明』之遍遍存在生活周邊的原貌。
**慶讚中原普渡中完稿,【台灣漢人文化習俗系列《河洛祖宗神明習俗文字文辭篇》】
【平凡的覺醒】【台灣創新教育協會】【熱門時事探真】歡迎光臨留言與指探討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