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是生存的一部份特質
中國文化做法『要割除』
從學校管理、軍中管理、獄卒管理犯人可知
做法上值得商榷:
毛澤東捧《阿Q正傳》為藍本
大刀闊斧進行十年『文化革命』
我認為這是偉大的改革之一
但是
結束25年了
25年來新生兒已25歲了
他們這批新生比老的人『負責認嗎?』『更容易認錯嗎』『更不阿Q嗎』
答案是:不會更好,而且更壞!
蓋
中國文化上之人民習俗
是『人性特質的演化下來之文化習俗』
柏揚稱為『醬缸』
中國這25年來人性做為依然那麼《阿Q》
這是『人性本無罪』
每個人都平等的從『零』分開始
然後『學好,加一分,一分一分加分』
但是中國醬缸文化之《阿Q》
是唱導孔孟學說:『人本【善】100分』
然後『學好不加分,應該做好的,所以沒有發展『贊美別人的文化』,但是這個文化,做錯了,扣一分,一分一分扣分』,凡扣分的,都是日後的『污點』,中國文化習俗,沒有鼓勵,只有『打擊』,用人與人比較,形成『內鬥』。
這是整個中國人性壞到極點之『無方法去做得更好』,當然,台灣這55年來所受的文化,一樣是100分的人性文化,都在表現『我』不沾鍋,所以『我是聖人』,我哪會犯錯,在台灣55年來,國民黨的舊教育,塑造了『大大小小聖人‧神聖』太多了,可是,社會也病了『不負責、不道歉、說謊、偷、污衊』都是聖人的行為,不容易被掌握到證據,所以『不認錯、愛不到就滅了、晚上黑夜下活動更多、拐、騙、搶』都成了『社會黨案的『英雄傳』(請看張錫銘、李斯科)。
針對人性
只有在『零歲』起就教『好的認為性觸覺性與感覺性的教育』
錯過三至六歲,人性成定型,此人以一生偏差,能吸收的只有『學識』,習慣已養成,所以『鼓勵、贊賞』都要從幼年做起,當然,這個社會的大人,不要『吝嗇說』多說,多贊美別人,欣賞別人的優點,這個社會,將在科學發達後『人文』也會更有成就!
【平凡的覺醒】【台灣創新教育協會】【熱門時事探真】歡迎光臨留言與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