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中,唯一一個不認識半個字的主角,即是《俠客行》裡的狗雜種石破天!像咱們最不學無術的韋公小寶,至少還認得一些字;但石破天卻連最基本的那個「一」字(閔柔試過他),都不認得;所以,連「目不識『丁』」這句成語,都還不足以形容這位狗雜種。
不過,金庸卻安排了這樣一位不認識半個字的角色,破解了最古奧難懂的《太玄經》蝌蚪文;雖然,金庸在完成《俠客行》後十二年的「後記」中言及,他近來多讀佛經,對當初寫作《俠客行》時所欲發揮的主旨,更深有所感;但是,我反而認為金庸同樣也犯了《俠客行》書中,除了主角石破天以外諸人的共同毛病--多此一舉(非要讀了佛經或其他書)、強作解人(才能對某人事物更深有所感)。
因為,金庸在《俠客行》一開始,就讓這位完全不認識字的狗雜種,拿到了賢良愚癡各方人馬一直在找尋、爭奪的「『玄』鐵令」,最後又讓他解開了一堆武林頂尖人物們窮其畢生之力也無法破解的「太『玄』經」;此即表示,金庸在寫作《俠客行》之初,已用了「道家」始祖老子所著《道德經》首章最後那一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來表達無知無識主角所欲突顯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主角石破天之所以不會像龍木二島主或前三次被邀請來的武林頂尖人物般,為了一首二十四句的古詩武功圖譜「白首太玄經」,被「困」在俠客島上十~四十年不等,是因為他根本就不認識字,也因此他壓根兒就看不懂每句詩旁、那些個「歷代名人」的「註解」,所以當然就不會被別人(思想)牽著鼻子走時,還在自以為是的用自個有限學經歷去解釋自己為什麼這樣做。
說實在的,以人的有限性,我們不知道那些所謂的「歷代名人」,其之「見解」是否真的正確或符合(古詩)原意!?若再加上,以我們自己有限的學經歷,再去「理解」這些不知是對還錯的「前人見解」,那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機會能有幾何呢?想必,「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機率,該應會大些吧!?
當然啦,本文並不是在鼓吹無知無識的愚民政策;而是希望,當大家在享用知識文明所帶給我們便利之餘,不要被「名」韁「利」鎖給羈絆了!在遇到問題或瓶頸時,不要僅用自個有限的「認知」與「見識」,去鑽牛角尖(有時不妨先「暫時放下」,讓它「順其自然」);也不要一個兒躲在知識的象牙塔裡,不知「民間疾苦」。
另外,金庸這幾年重修他的金庸小說,也在在都讓我感覺到,不認識字、完全沒受過教育的狗雜種,很像禪宗六祖慧能(他也不識字,未曾看過《金剛經》,但他卻能經由別人口中聞得一句《金剛經》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而悟道),他們都沒有「文字障」「知見障」的問題,但金庸卻要在十二年後,才說他因為近年來讀了佛經,才對此更深有所感;就如金庸早已懂得道家玄之又玄的道理,卻還要在多年後,畫蛇添足、多此一舉拿別的經典來「註解」「加強」他的理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