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鵰俠侶》第三十三回「風陵夜話」,二月初春,黃河北岸的風陵渡頭,最大一家客店「安渡老店」的大堂上,擠滿了無處安頓(因為幾家客店全住滿了),等著河水解凍過河的閒聊旅客中,我們第一次聽到「郭襄」清脆的聲音說道:「姊姊,這位英雄如此作為,那也當得起稱一聲『大俠』了。」
這位郭襄口中的姊姊,便是郭芙;很多人都相信,郭芙遺傳了郭靖、黃蓉二人的缺點;郭襄正好相反,承繼了郭靖的誠信、黃蓉少女時的靈動(這足以使其心無滯礙地,洞悉一切人事物之本質;所以,黃蓉才能「慧眼識英雄」地看上郭靖)等優點。而郭襄所說的那位,稱得起大俠的英雄,當然就是後來令郭襄「天涯思君不可忘」的神鵰大俠楊過。
雖然,我們說郭襄擁有郭靖、黃蓉二人的優點特質,但那必竟是屬於心靈層次上;實際上來說,未經琢磨的「璞玉」,自己不見得能完全了解自個擁有這些個「能力」,就像我們在青少年時,還不曉得自己有何優點、專長一般;所以,我們看到剛出場時的郭襄,也如同其他少女一般,有著「少女情懷總是詩」的浪漫憧憬。
就像我們在中學時代,都有過暗戀,或者應該說是喜歡,某位老師或影視明星的經驗一般,郭襄在聽了楊過之俠義行徑,以及他在海邊空望等他結髮妻子等等事跡後,「那少女聽得悠然神往...輕輕說道:『你們許多人都見過神鵰俠,我卻沒福見過。若能見他一面,能聽他說幾句話,我...我又可比甚麼都歡喜。』」、「那文秀少女望著忽明忽暗的火光,悠然出神,輕輕的道:『神鵰大俠,神鵰大俠...』」
另外,書上也寫到「郭襄未見他之時,小姑娘的心中將他想像得風流儒雅、英俊瀟洒...」;待郭襄真正看到楊過的廬山真面目時,「楊過見她怔怔的瞧著自己,神色間頗為異樣,微笑道:『怎樣?』郭襄悄臉一紅,低聲道:『沒甚麼。』心中卻說:『想不到你生得這般俊。』」;以及後來,就如同書中所說「只因他倜儻英俊、神采飛揚,這才使她芳心可可,難以自遣」
上面這二段說明了,郭襄與一般成長中的少女,並沒什麼二樣!其實,會對異性產生興趣、喜歡,不止是生理時鐘的起動,心靈上更重要的原因是,要開啟我們人類進入一個更廣大的領域--愛之門(不是只局限在家庭裡的親情而已);而這把鑰匙,就是所謂的「喜歡」!我們可以用這個喜歡,去開啟各式各樣的門,若不喜歡,可隨時再把門給關上;所以,「喜歡」是非常自由的!
但是,這種自由的喜歡,仍是只屬於心靈層次上的;若落實在現實生活上,那就不能無限量的「只要我『喜歡』,又有什麼不可以」!像書中的郭襄,為了去見她喜歡的神鵰俠,在夜裡跟著怪模怪樣的大頭鬼跑了!要是您家的兒女、姐妹、親朋好友的女孩,為了去見一個素未謀面的網友,半夜裡跟一個人走了,兩日兩夜不歸,不知您有何感想?
還有,在襄陽城軍務緊急,而丐幫幫主魯有腳在襄陽郊外被殺,大家都知道蒙古營裡到了高手時;咱們的郭襄,在子夜裡獨自一個兒,打了一葫蘆酒、提了一隻菜籃,到襄陽城外的羊太傅廟,來弔祭這個忘年之交魯有腳;要不是楊過在暗中救了她,可能早就被尼摩星給...不知郭襄這會的行為,算是真情流露?還是率性而為?抑或者是什麼?
至於,那些個黑衣尼聖因、百草仙、人廚子、九死生、狗肉頭陀、韓無垢、張一氓等人,是主動到郭襄房裡來與她喝酒、慶祝她十六歲生日;至於送禮方面,應該還是看在神鵰俠的金面上,早就備妥了的,而不是看郭襄豪爽,臨時起議送的!而郭襄也豪邁的盡地主之誼,與其開懷暢飲、談笑風生...還好這不是在現代,不然一個女孩子家,與一堆黑道人物開生日小派對~不知您可放心得下?
現在,讓我們來說說,郭襄把「喜歡」真正濫用在什麼地方。當她看到楊過縱身往斷腸崖一躍,已墮入下面的萬丈深谷之中;咱們的郭襄,雙足一登,跟著也躍入了深谷...這像不像小情侶一時衝動的「殉情」?在我們都不知下面是個深水潭時,為了「救」(因為後來,郭襄在絕情谷底的水潭邊,對楊過說:「我來叫你保重身子,不可自尋短見。」)一個早已落崖之人,自己也跟著跳下去,有用嗎?
不管如何,郭襄在《神鵰俠侶》一書中,從來也未當面向楊過表白過什麼;因此,我們還是只能把郭襄對楊過的那一種「感覺」,定位為「喜歡」。所以,若我們加上郭襄繼承了少女黃蓉的那份「靈動」(在內心的層次上,可無滯礙的洞悉一切人事物之本質),那我們就不難說明,為何在書的終局,看到楊過與小龍女告別眾人攜手離去時,郭襄再也忍不住的淚珠奪眶而出。
因為,當初在風陵渡,不就是聽人述及神鵰俠的種種「行俠仗義」事跡,才「喜歡」上這個人的嗎!?因為依她的「靈動」,了解到「行俠仗義」才是楊過的本質本分;所以,像楊過這種人,應該可以繼續對社會做出大貢獻才對!但是,眼前這個即將要離去的楊過,以後也只能與小龍女,去過那「終南山後,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的二人世界了!
如此一來,不但楊過無法再依他的本心本願,去做自己想做、該做的事(違背自己的性格、心願,真的會快活嗎?再說,上蒼賦予你良材美質,難道只是讓你拿來當裝飾品用的嗎);而且,以郭襄或我們一般人這方面來看的話,從此在這個看得到的世界上,也會少了一個貢獻社會的力量、以及自己所欣賞的人;所以,郭襄才會忍不住的落下淚來。
不過,到了《倚天屠龍記》,郭襄那一份「喜歡」之情,已被其自個提升而變了質;書上是這樣描述的,「這少女十八九歲年紀,臉上頗有風塵之色,顯是遠遊已久;韶華如花,正當喜樂無憂之年,可是容色間卻隱隱有懊悶意,似是愁思襲人,眉間心上,無計迴避。」
所以,當郭襄在少林寺山道林中,聽到覺遠唸道「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這四句偈時,會「不由得癡了」,而有「我要問他(覺遠和尚),如何才能離於愛,如何能無憂無怖?」的衝動,而展開輕功去追覺遠。據此,我們不得不說,郭襄已「偷偷地」自個把「喜歡」提升為「愛」的層次。
然而,「愛」是需要有所謂的對流、相交互作用,才能算是為「愛」;單獨一方的思念、想念、暗戀等等,都還只能算是「情」的一種罷了!也由於郭襄私自把「喜歡」提升為「愛」,所以她也失去了「喜歡」的那一份「自由」,不得不三山五嶽、五湖四海的,到處尋訪、打聽楊過的下落、消息,而有《倚天屠龍記》第一回回目「天涯思君不可忘」中所揭示的那一份,難捨的悲苦之情。
或許,就是因為郭襄失去(或者說,已經不能再去了解)了「喜歡」的那一種「自由」(「自由」即有「無限」的可能);連帶的也使得其「靈動」,也失去了「感應」(就是上頭我們說的「能洞悉一切人事物之本質」)「原」力;而讓郭襄變得容易「忽略」,看不到其實一直都在身旁的那些,美好又可親可感的「真實」人、事、物。
我們不禁要問,以郭襄這般蕙質蘭心又善體人意的女子,難道還看不出來,崑崙三聖何足道與張君寶(張三丰),都在喜歡她嗎?《倚天屠龍記》書上的郭襄,好像一點都不在乎;或許,她不再是主角吧!?難道,像郭襄如此「靈動」、聰慧之人,還看不出來,張君寶是個能夠開創新格局、大開大闔的大宗師?不然,為何妳會叫他去投靠別人呢?
因此,我們可以說,郭襄在《神鵰俠侶》一書中,因為承繼了郭靖、黃蓉二人之優點,可以算得上是塊璞玉,以至於連反對勢力的金輪法王,都想讓她來繼承他的衣缽;然而,到了《倚天屠龍記》時,情感的追尋,才是郭襄的頭等大事!至於,那所謂的天下事(如守襄陽城),不知是她已無力分心?還是她聰慧地早已知曉「大勢不可為」?
我想,金庸最後會讓郭襄,以「出家」的方式來創立峨嵋派,是含有一種懲戒之意味在!罰她,在還是塊璞玉時,不好好開發、利用、修持,卻浪費在「浪跡天涯」的「天涯思君不可忘」中!最後,想看開是嗎!?但妳父母、家人為國捐軀時,妳在那呢?是不是還在「芒鞋踏破嶺頭雲」的為情所苦呢?看來,只有看開人世間的一切,出世的出家去罷!讓妳創了峨嵋派,總算對得起為國為民的郭靖、黃蓉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