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裡,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通常都是越漂亮的東西越毒。像《神鵰俠侶》中,嬌艷無比的情花,居然遍身都是毒刺!然而,美麗的東西,誰不想一親芳澤呢?難道,福與禍,非得相生相依不可?當然不是!就拿情花來說吧,無非是那種想擁有它的衝動、想把它握在手裡,才會被情花的刺給刺到。而人總是自私的想把喜歡的東西歸為己有,彷彿不握在手裡、不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那東西就會跑掉、或被人搶走似的,而不得心安。
只是,我們可能忽略了一點:每個「人」,都有自主性,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當我們將人當成了物、東西來看待時,就是對那人的不尊重;假使,我們不管是基於愛或什麼原因,想進一步的擁有另一個人,那麼~應該不用等到那個人覺醒到他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時,我們才會確實的受到反抗被刺,相信三不五時,那個人冥冥中潛意識也會無由的刺我們一下。
簡單的說,會被情花所刺、被情所傷,皆緣於不懂得「放手」的原理;也就是說,二人間在尚未達到能「完全」的信任、溝通前(誰能在一開始交往就能達此境界呢),都想擁有一些隱私權,因為我還沒準備好,怕完全透明的攤在您面前--不知是不是怕被對方看透了,其實自己空空如也、裡面什麼也沒有--這是內涵自信的問題,一方面也是因為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若您太「黏」我,會讓我產生「壓力」,本來我獨自一個挺自由的,現在多了一個您,有時不得不犧牲自己的自由、自主性,這樣會讓我很不自在。
對於「放手理論」,金庸在《神鵰俠侶》書上,有一個絕妙的對比!說~若中情花之毒過深者,得服用獨門配方「絕情丹」;絕情,這應算是最澈底的放手,不是嗎!?雖然,絕情後會回復為孤伶伶百代逆旅之身分,但也真的不用再為情所苦;絕情的「絕」,照字典解釋是「無後繼的」,若我們再依金庸書中所言,被情花刺中,只要不動情慾之念就會沒事來說的話,「絕情」所要絕的,便是那「無後繼的情慾之念」。
但是,若心不夠絕,也就是沒有真的決心毅力,外在雖表現得像是澈底的放手,而情花種子卻深藏入骨子裡或心田深處--像公孫止,他殺情人柔兒,是為了自保,看起來彷彿是絕斷了對柔兒之情,其實是把這份情慾之念,壓抑在心中;對一個不忠貞之人(如公孫止)而言,並不一定是對柔兒這個特定的人,才會產生情慾;就像後來,公孫止想娶小龍女、甚至是想娶李莫愁,都是最好的證明;之後,公孫止會暴發出殺妻殺女,那是恨(這也是情的一種)。因此,他對妻女所絕的情,也並不是情花要絕的那種情。
所以,我們說公孫止,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中斷過他的情慾之念,他比較像是只服了半顆絕情丹之人--把情慾深埋在心田的角落、哀莫大於心死的活死人--這從公孫止出場以來,一直面無表情,且對女兒與其他徒弟門人一般,並無任何親疏遠近之分,可見端倪。
《神鵰俠侶》中,獨門配方的「絕情丹」,在公孫止身亡後,不但已經失傳,世上也再找不到半顆現成品;然而,現實生活裡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要去哪找尋失傳的解藥?又有幾人能看得破呢?那麼,像吾等這種凡夫俗子,若再受情花之毒時,又該如何自保解毒呢?還好,金庸留下了另一種解毒法--「斷腸草」。
其實,「斷腸草」,是一種「時間」治療法。斷腸,即要阻斷再繼續吸收情花之毒,所以在服用,也就是治療時,要點穴專攻情毒那一點,護住「心脈」(因為「生因識有」);不過,服用時仍然會痛苦難當,「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要放下~恐怕很難吧!?而且,不是服個一、二次就能見效(「事非頓除,因次第進」),要等服用(再想起那段情)後已不再產生痛苦(不是前述「哀莫大於心死」那種),那才算解了情花之毒。
至於,對於刺人的那一方,我想說的是:「自信」,會與開放胸襟的「透明度」成正比!也就是說,培養出一個真正有內涵、有自信的自我,才不會感到自個好像缺了啥,或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怕被看透,怕受傷害而自衛傷人;這才是促進兩性溝通的真正管道,也才不會把感情悶在心裡,或者只有一廂情願之情形發生;因為,早一點溝通表達,就算對方暫時尚不能接受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提早「放手」;有了良好的溝通管道,才能真正產生信任,有了信賴關係,才不會彼此防衛、築起心牆,伸出尖刺來刺傷對方或傷了自己,而中那情花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