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鵰俠侶》中,當楊過依小龍女所刻下『十六年後,在此重會,夫妻情深,勿失信約!』,等了十六年後,卻等不到小龍女的身影,在斷腸崖前,發自肺腑的幾句話,震得山谷皆鳴,只聽得四周山峰傳來:「怎地妳不守信約?怎地妳不守信約?不守信約...不守信約...」
書上接著說,他自來便生性激烈,此時萬念俱灰,心想:「龍兒既已在十六年前便即逝世,我多活這十六年實在無謂之至。」望著斷腸崖前那個深谷...輕輕說道:「當年妳突然失蹤...那時定是躍入了這萬丈深谷之中,這十六年中,難道妳不怕寂寞嗎?」淚眼模糊...楊過雙足一登,身子飛起,躍入了深谷之中。
由此,我們可以說這十六年來,楊過根本就是「為等小龍女而活著」!這十六年楊過之所做所為,無非是在打發無聊時間之不知所為者何罷了!因為,楊過心想:「龍兒既已在十六年前便即逝世,我多活這十六年實在無謂之至」!若行俠仗義、剷奸除惡,也算「無謂之至」的話;那麼,吾人實在不知道,楊過這十六年來,到底是在做什麼!?
我們還是先來說說感情的層次,在現實上,會因為際遇,遭逢之人、事、物、環境,而有所限制、不同;但在理想上,則不管現在、過去、未來、上天下地等等,無所不包。當現實上的情感,發展穩定且有了寄託,或者對現況不滿又得不到改善時,人們才會想到要把現實上的情感,提昇為理想層次上的情感,或逃避到一個理想的桃花源裡。
因此,楊過在這十六年的苦等期間,跟本就混淆了現實與理想;十六年前,楊過與小龍女之情感,非常真實沒錯;但自從楊過開始一個人等小龍女時起,這種所謂現實上的愛,已開始變得薄弱而不真實!就如同用念力來移山倒海,在量子論上是可辦得到;因為,山岳基本上是由電磁能所組成,有些修行者、宗教家,都有那種信心、念力、超感應,可以感受到那山岳之震撼,進而產生足夠能量,去影響山岳之電磁;惟,以現今人類文明來說,仍是那麼不真實;必竟,那也只是理論上「可行」而已!
不過,咱們的楊過,並沒有憬悟到這種「事實」--他與小龍女分離後,他們之間「現實上」的愛,已開始變得薄弱而不真實,卻仍執著不放,並且以假幻真...其實,楊過在這十六年中所「等待的愛」,早已歸位為「理想上的愛」;緣因,理想上的愛,是無所不包、無所不付,也就是理論上,是可對任何人付出的!
假使,楊過能把這十六年來的愛,讓它歸位為理想上的愛;那麼,小龍女可以說就是楊過生命理想中的北辰指引!有了這個理想指引,楊過在這十六年間的所做所為,才會有一個明確的意義存在;否則,任由楊過以為,執著地想著小龍女,就等於是現實上在愛著小龍女的話,那他十六年來所做所為(如行俠仗義、剷奸除惡)的意義在那裡?難道,不是只為了打發他苦等的無聊時間而已嗎!?
前頭我們不是說,楊過對小龍女「現實上的愛」,因為小龍女現實上「人」的不在(不管是死亡或分離),已開始變得薄弱而不真實;因而,這份現實上愛的「意義」,便無法附麗在這種不真實的虛幻上;所以,連楊過對小龍女的思念,也連帶變得沒有意義!我只聽過「慎終追遠」會有「民德歸厚」之意義,但像「思念情人」這種,我們是否也可以把「吃苦當做吃補」的讓它「甘之如飴」?有啥意義可言呢?
就是因為小龍女這十六年來並不在楊過身旁,所以我們才有需要把現實上的愛,提昇到理想上的愛;因為,「愛」是需要有一個「現在、真實」的付出對象;若思念也可以算是一種付出方式的話,那為什麼會那麼地不真實--對方能接收到什麼呢?又為什麼沒有那種可親、可悅、可感的踏實感呢?
當現實上的愛化為理想之一部分後,不管這份理想上多出來的愛,是要給誰(直接遇到或者最需要之人),以何種方式付出(行俠仗義、剷奸除惡、打抱不平、關心、友情、捐贈、做義工...等等);最後,它都會成為一種溫馨的回饋,而撫慰了消融於理想內之現實上的愛;因為,理想的指引,讓現實上的愛,變成有意義;又因為有意義,而撫慰了現實上的缺憾。
所以,若是那些內心中,永遠只懷著深深思念或苦思苦等之人,能把他們心中那些虛無縹緲、不真實的愛,轉化轉移這類人的付出對象,例如去做一些慈善活動、義行...等等,將其消融為理想上可付出之愛的話;那麼,他們心中的那份長相思念,即有可能化為一顆顆愛的種子,在往後機會來臨時,讓愛真正落實並開花結果。
當然啦,若您真的願意,您還是可以把心中的「那個人」,當作是理想上的北極星;把理想上所培養出來多餘的愛,隨機應化地付出給您自己所遇到或認為最需要之人;不管您是要用關懷、友情、打抱不平、捐款、當義工等等方式來表達;總之,您還是可以不要讓這份理想上的愛,變成為男女間之情愛就是!如是而後,您或許真的可以稱得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即使最後您是會「浪跡天涯以終了」,相信您亦足以堪慰平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