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竹語專欄】老年憂鬱你注意到了嗎?三分之一的老人有「經常性孤獨」、「恐懼死亡」...
首先要遠離社會上認為老人「體弱多病」、「生產力低甚至毫無貢獻」、「貧窮而不中用」、「冷漠不關心社會」、「是社會負擔」的有偏見族群。 遠離他們,他們的刻板印象是老人不悅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調整心態,可用深度祈禱與靜觀修行,來做「心靈的重量訓練」......
《列子.天瑞》的故事。
孔子到泰山遊覽,看到一位老人在郊外行走,身上穿著破舊袍子,一邊彈琴一邊唱歌。 孔子問說:「老先生看起來真是快樂,這是為什麼呢?」
老人回答說:「我快樂的原因很多啊。天地萬物,人最尊貴,我生為人,這是第一快樂之事。
一般世俗眼中的男女之別,以男為尊而以女為卑,我是男的,這是第二快樂之事。有人連生下來的機會都沒有,或是早早夭折,我已經九十歲了,這是第三快樂之事。
讀書人常常貧困,人到最後一定會死,一切以平常心看待,這樣一直到死,還有什麼事值得憂慮呢?」
依衛福部「國民長期照顧需要」調查推估,2016年5歲以上長期照顧需求人數約77 萬人,其中老人有50萬餘人。
光是浮上檯面就有50萬餘人,還有檯面下的,符合長照需求卻尚未申請,或因不知如何申請而沒有申請的;甚至是已經接近符合申請長照需求資格的老人,這些都是要考量進去的。
電影《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1973)裡,凱蒂和哈伯談分手時,凱蒂感慨地說:「如果我們現在都老了該有多好,那代表我們一定有辦法熬過去,不受任何複雜事情的牽絆。」
真的是這樣嗎?老了比較不容易被事情干擾?是因為看多了,所以比較看得開?我相信很多老人要反駁我:就是因為看多了,所以更不夠能輕易看開。
看不開,要內化;看不開又化不掉,最後很可能憂鬱上身。甩開憂鬱,自己製造快樂。
要製造快樂,先瞭解為何不快樂。老年人不快樂原因主要有三:
1. 病痛
超過65歲的老年人中,有高達80%以上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
根據健保署資料,國人平均壽命為79-82 歲,但真正健康狀態(生活自理,跑、跳、走一切正常)平均只到68 歲左右;也就是說,生命中最後的10幾年都在輔具、藥物、復健、無盡病苦中度過。
2. 孤獨心理
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承認自己有經常性孤獨感。
尤其退休後,忽然減少了可固定互動的人群,可能從外向樂觀轉為消極被動。
3. 對死亡的恐懼
有四分之一老人對死亡焦慮、不知所措,甚至極度恐懼。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老人病非怕死,而是擔心臥床太久,生活無品質,生命無尊嚴。
每個老人都有快樂的權利。自己不能製造快樂時,感染他人快樂。
老人的快樂可以來自本身,也可以來自他人。
首先要遠離社會上認為老人「體弱多病」、「生產力低甚至毫無貢獻」、「貧窮而不中用」、「冷漠不關心社會」、「是社會負擔」的有偏見族群。
遠離他們,他們的刻板印象是老人不悅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人安享晚年之際,依然可以不必退出社會。
老人的社會權並不因年老而喪失或減損,而是與一般成人的社會權一樣。年老體衰不是問題,可以避免激烈運動,散步或緩和體操亦可;行動困難又怎樣?住家附近公園可以拓展自己生活圈;人際關係日趨疏遠?那更不是問題,網路視訊通話,見人如在眼前。
再強調一次:每個老人都有快樂的權利。社會強勢的主流族群不會刻意排斥老人,最怕是老人把自己走向孤獨空虛,與世隔絕,淪落為邊緣角色。
老人由於反應變慢,平衡感較差,協調能力下降,會想要藉由藥物減緩症狀。
但是老年人藥物代謝的效率已經降低,藥物副作用會更明顯。
當老人感到藥物不是那麼「快速有效」,反而有可能會變得更加憂鬱。
於是又會想:自己的這些症狀是不是意味著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如以往,甚至往更壞的方面想: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如以往,是不是意味著更接近死亡?
心態要改變,如果改了半天改不過來,要調整?如何調整?
別說老人思想頑固,不易調整,關鍵在用對方法。
台大精神科醫師林信男教授在其著作與東門教會演講中,多次介紹美國賓州大學靈性與心智中心(Center for Spirituality and the Mind )主任,也是賓州大學放射線學系副教授安德魯紐柏格(Andrew Newberg),與該中心副研究員、治療師馬克瓦德門(Mark Robert Waldman)共同執筆,出版相當受人矚目的書《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神經學者的科學實證大發現》(How God Changes Your Brain: Break Through Findings from a Leading Neuroscientist)。
書中提到,經由靜觀修行與深層祈禱可以:
1. 活化大腦神經迴路,減緩老化與壓力的有害效應,使人更能妥善控制情緒。
2. 永久強化大腦特定部位的神經運作,進而降低焦慮與沮喪,增強社群意識與同理心,並改善認知與心智作用。
3. 能提升左額葉活動,增強正面情緒。
4. 對有認知障礙的人,還可使記憶獲得改善(減緩海馬迴之萎縮)。
靜觀修行是一種心靈的重量訓練,靜觀修行只要每天花10-20分鐘冥想(在調息與放鬆時,心存慈悲或凝想一幅寧靜的畫面),整個身體不僅釋放抗壓的激素與神經介質,也釋放增強喜樂與降低沮喪的神經介質。
對認知、放鬆與心理健康都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幾個月的功夫,就可打造一條新的慈悲神經迴路。
最後分享,無論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受用的《維多利亞宣言》16字健康口訣:
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我們有一天也會變老,當我們大部分人願意改變對老年的觀念,「變老」才不容易變成憂鬱的事。
【附】《列子.天瑞》原文 孔子游於太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孔子問曰:「先生所以樂,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待終,當何憂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