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世界不吸引人
這位老師用心良苦,卻是愚不可及,家長指控她有宗教偏執狂,才會灌輸學童迷信。豈止她是迷信者、妄信者,大多數人信教都是不求甚解的。
奧 修說得好: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法師教士卻一直在教導信徒另一個世界。另一個世界並非真的是另一個世界,不過是同一個世界的改良版,人如何能創造出另一個 世界呢?因為人只知道這個世界,於是將這個世界裝飾好一點,除去某些醜的東西,代之以某些人自認為較好的東西,但終究是由這個世界的經驗所創造出來,如 《佛說阿彌陀經》所形容的極樂世界,對今日有錢人而言,毫無吸引力,因為今日有不少國家或富豪過的日子,所處的環境勝過《佛說阿彌陀經》中的極樂世界多 矣。
這世界處處有地獄,這位老師該放《血鑽石》之類的電影給學童看,或請他們去參加飢餓三十,讓小朋友們明白在遙遠的非洲、南美洲那兒大多數的兒童是處在飢餓、戰火、疫病中,遑論受教育、玩電腦。
那些餓得連肋骨都凸出來、眼神呆滯的兒童,足夠令生活在豐衣足食中的學童震撼了,何需用地獄圖上刀山下油鍋來嚇他們呢。
讓 孩子們了解天堂、地獄同時存在這個地球上,只有生活在天堂的人肯伸援手,生活在地獄中的人才有解脫之日,培養孩子的慈悲心才是這位老師該做的事,而非以地 獄恐怖的圖像來嚇孩子,要孩子不要做壞事,不做壞事是做人的本分,無足稱道,發慈悲心才是為人的意義。天堂、地獄皆在人心,何需外求,一念之仁即天堂,一 念之惡即地獄。
佛要普渡何來密法
在沒有專利權的時代,秘方自會大行其道,並非其中真有什麼莫測高深的學問,正因說穿了一文不值,只好將其神秘化,以免為人竊取。
佛陀既要普渡眾生,何來密法呢?密法之所以稱密,不過是更深奧的義理,而非神秘莫測之法。
人的根器不同,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所以佛陀說法,自然也得視徒眾程度而有不同說法。
對一般人而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即是密法,就算他說破嘴,大多數人仍聽不懂。當愛因斯坦盛讚卓別林偉大時,卓別林說愛因斯坦才偉大,因為人們看懂他的表演才推崇他,但大家對相對論一無所知,卻對愛因斯坦推崇備至,這話是恭維亦是諷刺。
無知使人恐懼,人們對其不懂之事不是一味排斥便是盲目崇拜。
西藏老百姓過去絕大多數是文盲,連一般經典都看不懂,才發明以轉經輪來代替讀經,哪有能力了解更高深的佛法。也因百姓愚昧,才使僧侶可以神道設教來統治老百姓。
如今藏傳佛教在台灣大行其道,大多數人根本不知何謂密宗、密法,於是神棍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教個手印收多少錢,教句咒語多少錢,請尊法器、佛像更貴,灌頂要隨喜多少。換言之,沒錢休想接近佛法。佛法變成昂貴的商品。
念咒是使人心靜,對心靜不下來的人而言,一如晚上睡不著數綿羊而已,結手印不過是打坐太久,四肢僵硬,用來舒活筋骨。
若人能除貪瞋癡慢疑,自身就是佛,若不能除,念上百萬遍的咒,手印打得天花亂墜又如何?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渡亡旨在安慰活人
為何要助念?佛教原先沒這玩意,不過是寺廟為增加收入而想出的法子,為信眾趕經懺,助念。人們畏懼死亡,渡亡的儀式與念經,主要是安慰生者在面對死亡的疑 懼。死者已逝,生前功過已定,若是善人早升天,若是惡人,念一萬遍,也不能讓他往生淨土,念有何用?念經一如唱聖詩,讓臨終人能靜下心來,在平靜氣氛中安 詳離去,也讓家屬在哀戚中獲得慰藉。
我的繼父去世做七時,碰上一位好的念經者,他抑揚頓挫,真情流露的念法,讓我第一次領受經典的感人力量。
至於各大宗教團體的助念義工,要看助念者為何要助念?若為了安慰人而無所求,自己在誦經過程中因經中字句而有所開悟,這才是福報。念經的目的不過是讓人在念的過程中能從章句中有所領悟,這才是經典存在的目的。
若以為念阿彌陀佛便能讓死者往生淨土,做夢!若以為為人助念有功德,癡心妄想,人一死即開始腐爛,殯儀館、火葬場、墳場的環境絕不乾淨,經常出入,怎會不生病?疑心生暗鬼,怎會不卡陰呢?所以為人助念,先要捫心自問自己心念正嗎?
禪宗祖師認為真正悟道的人是「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秧」。人一生會跟許多人結緣,有惡緣、善緣。也有起初很投緣,最後卻反目成仇,也有不打不相識的,開始雙方看彼此不順眼,最後卻成了莫逆之交。
一位法師在出家前有過一段長達10年的婚姻,在婚姻中,配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還常施暴。她有天終於體悟忍耐不是辦法,毅然決然離婚。她在因緣具足下出家,出家後並未放棄她俗家義務,將子女拉拔成人。
佛門中講眾生平等常是假的。男性出家眾即便結過婚,生養過子女,甚至離婚,照樣弘法,不受半點批評,因為佛陀也是拋妻棄子,近代高僧弘一大師更是好例子。若照中國倫理,這些高僧大德皆是不孝、不忠、不義,罔顧倫理之輩。
處女出家才顯貞潔
但女性出家人若有過婚姻、子女,而想弘法是難上加難。信眾對女性法師的要求是雲英未嫁,處女出家。連聖母瑪利亞都得處女懷孕,才能彰顯她的神聖貞潔。
這是父權社會中牢不可破的處女情結。人生在世,若以因果輪迴而言,誰沒有未了的夙緣?問題不在我們有什麼樣的緣分,而在於我們如何化惡緣、結善緣。
一味容忍惡緣就是美德嗎?遭家暴的婦女若任丈夫長期施暴才是造惡業。因為任由對方不斷造惡業而不阻止,這是害人害己。
曾子是有名的孝子,有次被父親打得半死不逃,被孔子罵一頓,認為這是愚孝,萬一被父親打死,不是陷父親於不義?
一個女法師若不是經歷遇人不淑和單親撫育子女的過程,又如何貼近眾生的痛苦呢?她所經歷的惡緣正是她日後弘法的利器,因她絕不會成為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她對眾生不僅有同情心,更有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