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就好 快樂學 \ 文/曠文琪、楊少強
保持知足常樂才不會被通貨膨脹給擊倒。其實我們都是想要大於需要吧! 祝福大家都能在此危機中找到生存的空間 知足,就會感恩、喜樂,欲望就不會如脫韁野馬,將人甩出跑道。 抗通膨,不必勒緊褲帶,只要你懂得:長期通膨時代來了,五花八門的省錢花招已經out!全球現在正興起更積極的解決方案——欲望管理,這門從阿嬤到CEO都在學的學問,能夠讓你心靈與荷包都真正富足!
=============================
這個趨勢,特色有三:一、時間將很長,可能為期十五年;二、影響很大,它將衝擊全球三分之二的人,也就是四十四億人;三、它令一半的富人都擔心自己的未來。 猜到這是什麼趨勢了嗎? 通膨巨獸來襲!比能源危機更嚴重 連有錢人都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 「通貨膨脹再度降臨!」(Inflation's back),五月二十二日,《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封面以大字標示著。該文中指出,兩位數的物價上漲率「將影響全球三分之二的人」。
有多嚴重?「比一九七○年代能源危機時更嚴重」,五月二十八日,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在《財星》(Fortune)雜誌專文指出:「停滯性通膨捲土重來」(Stagflation is Back),對比一九七○年代的能源危機,當時人類花了十五年才走出泥淖,如今這波通膨「調整期會比以前更長,且更痛苦」。 只有窮人受衝擊嗎?並非如此。
知名市調公司「鳳凰」(Phoenix)日前公布對全美一千九百名資產超過一百萬美元的人調查,其中有一半的富人擔心自己資產會被通貨膨脹侵蝕。該公司指出,「連美國最有錢的人都在擔心自己的未來。」 紅色的經濟指標也在全球一一亮起:在歐洲,今年五月通貨膨脹率達三.六%,比九個月前翻了一倍;在亞洲,越南通貨膨脹率現已飆升到二五%;在台灣,代表長期物價上漲趨勢的核心物價指數年增率,也創下九年以來新高。 對比一九七○年代能源危機所引發的通膨,此波通膨結構大不相同。
當時,阿拉伯產油國實施石油禁運,因石油供給短缺,導致全球油價飆升,進而帶動物價全面上揚。換句話說,當時是供給面出問題,也就是所謂「供給衝擊」(supply shock)。因此,人們只要從供給面的癥結下手,困境就得以獲解。 然而,這一波油價、糧價的飆高,並非是供給面的問題,而是金磚四國大量人口,對油、糧需求大增所導致。因此,這波通膨係由需求面帶動的,也就是「需求衝擊」(demand shock)。
很多人問,什麼時候通膨巨獸會遠離人類? 很不幸的,我們必須這麼說:只要人們的需求無法降低,通膨趨勢就不太可能止歇。因為這是一個需求面的問題。 新生活態度興起!打破消費迷思 「知足經濟」成為全球新顯學 在這個年代,勒緊褲帶就能度過難關嗎?顯然不是,這種傳統的因應方式,不僅力道不夠,而且無法持久。目前市面上許多抗通膨的招數,其實都在教人們「心裡想買時,就把手綁起來」,這最後只會變成像清教徒苦行,一不小心,就會因為過度壓抑而前功盡棄。
這時候,你需要新的生活態度:從源頭做起,管理你的欲望,打破過去「越消費越快樂」的迷思,才是根本之道。 欲望管理學,正在全球掀起風潮。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開始提倡「知足經濟」(the economics ofenough),是未來人們面對物價上漲的良方。 「知足經濟」,就如日本大學教授村田光平所說「小欲而知足」,不再像過去般,讓自己的欲望,漫無目的擴張。
這並非空談,事實上,泰國就正在提倡知足經濟,並將此思想貫穿在其五年施政計畫中。 泰國國王普密蓬(Bhumibol Adulyadej)主張:政府和民眾在生產和消費時最好走「中間路線」,消費「適度」與「負責任」,這是泰國用龐大代價領悟到的真諦。 一九九○年代,泰國努力拚經濟,發現本國的儲蓄無法滿足投資的需要,就開始大舉外債,一九九七年,外資憂心泰國過度舉債無法償還而大舉匯出,導致泰銖重貶,最後擴散到整個東亞,釀成金融風暴。 泰國因此體悟,拚經濟不能超過自己的能力,因此才有了「知足經濟」的政策。
泰國前財政部長德瓦古拉(Pridiyathorn Devakula)曾如此定義泰國的知足經濟概念:國家或是個人,都應該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要促進經濟成長的投資金額,也不該超過現有的儲蓄。泰國自此從「極致」走回了「適度」之道。 在過去消費至上的物質主義年代,這種強調「適度」的知足經濟並不被人重視。現在,泰國一些大學已專門開設課程,教授知足經濟理念,這一理念並被越來越多的泰國民眾所理解和接受。
泰王認為,在「知足」下的消費行為,不僅不浪費資源,且不會造成人的心靈負擔。二○○六年,聯合國將最高榮譽「人類發展終身成就獎」頒給泰國國王,表彰他推動知足經濟的貢獻,並把此觀念積極向全球推廣。 知足,就會感恩、喜樂,欲望就不會如脫韁野馬,將人甩出跑道。國家如此,個人也如此。也因為心靈知足,行為上的節儉才得以持續。 根據一份研究,美國百萬富翁能長期富有,並不單是他們擁有比別人更多的資源,而是他們能有紀律的不被欲望迷惑,過著簡單生活。
《窮得有品味》作者亞歷山大.封.笙堡(Alexander von Schonburg)的親身遭遇就是最好解釋。他的祖先是貴族,他本人也曾在德國大媒體公司上班,薪資優渥,但經濟不景氣讓他被裁員,他變成了領失業救濟金的平民。 笙堡在這段從高峰往下墜的過程發現,人越能管理欲望,就越不會讓心情如坐雲霄飛車般上下起伏,甚至可能更快樂。 過去三十年,人們過著資源無虞的生活,欲望從未被節制過,如今,資源不足的危機出現,人們必須學習新的生活方式,就像笙堡一樣。
全面管理你的欲望!先停止比較 不滿足感會刺激無止境的惡性消費 降低自我的欲望,當然不簡單。多數人,都不曾看清楚「欲望」過。 其實,人只要醒著,就是活在欲望的世界中,從最簡單的吃飯、喝水開始,都是在滿足欲望。「但太多人沒有覺察過,欲望對生活的影響有多深。」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蔡盧浚說。
欲望(desire)從何而來?十一世紀末,這個字源出於拉丁文desirar,原意是,對缺乏者的抱憾。因為有缺憾,所以人會想要以行動來彌補缺憾。而這個缺憾,常來自比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Kahneman)就發現,人的滿足與快樂,是來自「比較」。比較,讓人產生無止境的物質欲望。當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時候,人就會興起想要擁有以平衡的心理。 欲望會纏繞著收入有限的人,譬如,我們買名牌包,是認為名牌包可以讓我們與社會中其他人平行,甚至被認為有身分地位,這讓我們身陷所謂的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或稱為花車效應)。
欲望也會纏繞著富有的人,譬如,很多貴婦人不斷追逐新的名牌包,有時候換的理由只因為別人也開始背相同的皮包。捨棄它的原因,是因她認為不該背的人也開始背了,這就是所謂的勢利效應(snob effect)。 當你擁有的資源無法彌補因為比較而興起的欲望時,大腦會傳達出不滿足的感覺,這時候,多數人可能選擇最簡單的方式來彌補這種匱乏感,譬如,向銀行借貸購物,來維持快樂感,惡性循環也就因此發生。 怎麼說?
根據大腦科學研究發現:消費帶給人的快感是會遞減的,人們必須不斷的消費才能維持快感。譬如,今天你買了一千元的皮包,所得到的快感,明天需要花到一千五百元才能達成。這種大腦「適應」刺激的現象,被學者稱為「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人一旦有了某種物質新體驗,就需要更多新物質才能維持快樂,就好像要在跑步機上不斷的跑,才能維持平衡般。 在這種動力下,人們常做了許多不必要的消費,但買下的這些東西或服務,就如電影「阿甘正傳」裡的台詞:「只需要一點點,大部分都是拿來炫耀的。」 欲望的來源如此多元,沒人能預測會何時出現,但這不代表你就該束手無策。你可以選擇的是,要無意識的被欲望操控,還是當個欲望守門人。
要當好一個欲望守門人,「關鍵是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不是改變他人。」《欲望解剖室》作者威廉‧爾凡(WilliamB. Irvine)說。從自我對話,到停止與別人比較,甚至是讓自己活在當下,細嘗生活中的各種滋味,領悟「少就是多」的心法,都是一場自我修煉。 這絕對是個划算的投資,「我們花在控制欲望的時間,比起很多人屈服於欲望之下,每天不斷努力滿足浮現腦海的欲望,所花費的時間,少了很多。」爾凡說。
第一步:看清自己欲望來源 其實,你還是可以透過四個步驟,進行這場駕馭欲望的修煉。事實上,在你細細咀嚼上述文字的同時,你已經開始駕馭欲望,因為你正在揭開欲望的神秘面紗。 爾凡說:「一旦你瞭解欲望的運作方式,心中升起的欲望很可能會改變……。你一瞭解,心中的欲望是自然升起,而非理性思考,你會開始自問,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欲望,這樣自問一番之後,往往可疑的欲望,就會被拋棄。」
第二步:區分欲望的必要性 你想做的事情這麼多,到底哪些只是短期衝動的表面欲望,哪些是你經過長期思考規畫的實質欲望(又可稱為夢想),要先做區分,然後要做出選擇。「人生就像buffet(自助餐),每個人都要學會擬菜單。」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說。 你所有的欲望都是有必要性的嗎?你可以透過自我對話表檢驗。
第三步:打破習以為常的惡性循環 欲望並非總是單獨存在,一個小衝動會帶來連串的欲望。比如說,我想讓我的同事羨慕我,於是我去買了一個名牌包,為了陪襯這個包包,於是我買了一套很貴的套裝,我的衣服越買越多,於是,我必須換更大的套房,但是我的薪水不夠,於是我開始希冀,銀行可以借我一點錢……。 欲望的形成如漣漪,有時候只需要一秒鐘就引爆,然而,要改變卻非一蹴可幾,必須下定決心,經歷六階段的改變輪。 蔡盧浚也建議,人也可以隨時擬出一張快樂備用清單,如運動、閱讀等其他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當最初的小衝動又忽然冒出,就可找尋其他替代方案。
第四步:深度品味、選擇最重要的 活在當下,是爾凡與《生活簡單就是享受》作者愛琳.詹姆絲(Elaine St James)認為最有效的方式——不要想改變世界或是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而是改變自己。 國立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認為,「刺激」要與人的經驗產生連結後,才會產生意義,成為記憶停留在腦中,否則很快就會被忘掉。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人擁有眾多資源,但總是想要再追逐——因為我們從未好好去體會現有事物的滋味,才會覺得匱乏。 「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杜書伍說。杜書伍平時旅遊的時間不多,但是他出國卻是用心在旅行,「我都不帶相機,因為那會讓我忙著拍照。」他說,自己靜下心來體會的影像,讓他十年後都記憶猶新。 在看似多元的欲望中,選擇最重要的去滿足,然後,放慢腳步好好體會它,表面看來選擇變少,但是少就是多。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企業經營,「你先做出選擇,然後聚焦,專注思考,把簡單的事情先複雜化,盤點細節,最後,把複雜的事情又簡化。」「力量就出來了!」杜書伍說。 從欲望深井中解脫!知足者富 改變心態,拿回你的人生主導權 把自己的欲望地圖攤開,不簡單。
但當你開始第一步,你將發現,自己不再容易受到外界經濟環境困擾,「自勝者強,知足者富。」這是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引老子之言。 通膨時代,對多數人是危機,但改變心態,卻可能變成你一生的轉機。二○○三年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就報導,日本經過十多年經濟不景氣後,奢侈消費文化大減,應酬交際者也大量減少,以致東京銀座媽媽桑小費收入銳減四分之三,日本人外食支出也減少三二%。 但它對應的現象則是,日本人下班後開始早點回家,二○○二年底熱賣商品中,帶回家DIY的商品每年成長超過二○%。而昔日的日本大男人,早回家後還會幫忙家務。《商業週刊》觀察,「日本在經濟、消費不振陰影下,更深層的社會、人際關係,甚至價值觀已發生質變,經濟停滯卻帶來社會極大改變,這是許多人沒料想到的。」
雖然資源不再廉價,但仔細盤點,你的愁苦,並非源自錢變少了,而是你身陷在欲望的深井中,不得解脫。 你是個總是盲目追求最好與最多的人,還是可以接受「這樣就好」的人?如果是後者,恭喜你,在知足經濟來臨時,你已經擁有比別人更快樂的本錢,這樣就好,代表的不是把生活水準完全降低,而是你已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標準,然後,欣然享受自己的選擇。 如果不是,那麼,現在是你靜下心來,管理欲望的時候。 「我們就好像是民宿主人,誰拎著行李都歡迎,它們(欲望)來來去去,決定主人的作息,還要加班去收容這些不速之客的開銷。所以我們該有點骨氣,拒絕這些不速之客。」這是爾凡在書中的結論。
現在,換個態度,從盤點欲望開始,拿回你人生的主導權吧! *你的欲望,被哪一種衝動控制? 盲目性衝動:一走到店裡,我就覺得這些東西在對我招手,要我帶它回家,雖然我不知道,帶它回去到底要做什麼? 你需要:二分法的思考習慣。買東西前必問自己,我是想要,還是需要它? 突破性衝動:我的生活其實很不錯,但是,好像還不夠好。所以我突然跑去買了我過去不可能買的車子、骨董,甚至是房子。我在想,這樣或許可以讓我自己更上一層樓,也或者這些東西,代表了人生特別的意義,只是我現在還沒想清楚……。 你需要:幻想。買之前,幻想一下,得到它,我的人生會真的改變嗎?會變成怎樣呢? 補償性衝動:好不容易做完一個企畫案,我一定要對自己更好一點,所以去買下一個平常根本不會戴的鑽石戒指,或是名牌包。上次心情很低落,我也用這招來鼓勵自己。 只是,快樂感只能維持半小時,看到帳單卻可以讓我低落一個禮拜。 你需要:其他快感的替代方案。研究顯示:運動或是閱讀,能創造比購物更持久的快樂。 催化性衝動:哇!衛生紙、青菜、白米,什麼通通都要漲!我是事前先做購買儲存,以滿足未來需求。但是,我好像忘了,我一個人,真的用得了這麼多嗎?是不是有些用不完,其實最後還是浪費掉了。我省了10元,卻浪費了100元。 你需要:一張清單。出門前,打開冰箱,看看庫存品還有多少;列出清單,才出去採購。
資料來源:Bayley和Nancarrow在《質化性市場研究》發表的論文 *當無盡的欲望在身邊打轉時,可以先問自己……
1.如果欲望真的實現了?先問自己:如果一直渴望的東西,明天成真了,會怎麼樣?真的會欣喜若狂?想像一下擁有後的所有情節吧。
2.對身邊的人有什麼影響?我會必須因此放棄什麼?我身邊的人會有什麼反應?會讓他們傷心、失望嗎?
3.自己也會因而有改變嗎?我因為實現了這個欲望,將會扮演什麼新角色?這個新角色,會讓我有什麼改變?還是,它根本代表nothing……?
4.實現欲望,會衝突到我其他計畫?為了要實現欲望,是否會影響到我現在維持生活的基本條件,像是養老金、儲蓄,與貸款?
5.最後,還有一個假設!如果我只剩下半年可以活,我會怎麼過?這些欲望還會很重要嗎? 經過這些考慮後,如果這些欲望在你的人生當中,根本可有可無,那麼,你還需要這麼堅持實現這個欲望嗎? 資料來源:春光出版《欲望少一點,幸福多一點》
*走過6階段,戒掉「壞」欲望
第1階段 懵懂期 揮霍過日子我很愛購物不是什麼大問題,也不需要改變。
第2階段 沉思期 開始有所警惕我知道現在大環境景氣不好,我好像不該再總是衝動購物了。
第3階段 決定期 總算吃到苦頭帳單寄來,又透支了!我一定要下定決心做改變。
第4階段 行動期 學會自我克制我不再漫無目的走進服裝店,一有逛街衝動,我都要先打開衣櫥,想清楚,我不買是否真的就會活不下去?
第5階段 繃緊期 還要再接再厲嗯!我每個月少花1萬元在買衣服上,把錢存到我未來的進修帳戶裡,我感覺我的未來好像真的有希望了,真開心。
第6階段 復發期 就是管不住自己雖然省到錢了,不過我昨天工作不順利,又想買些衣服來發洩,對自己更好點……。(這樣就必須在改變輪當中多轉幾圈,才能找到永久出口)
第6階段 永久出口 掙脫欲望束縛了!我確實改變了,開始能夠駕馭自己的欲望,我感覺人生是被我自己掌控的。
商業周刊電子報2008/06/23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