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黃金家族
市長:寧靜姐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友聯誼【黃金家族】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隔代養育,好嗎?
 瀏覽8,005|回應2推薦4

cska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ZeroZero
tacocity
華碩
寧靜姐

隔代養育,好嗎? 當祖父母變保姆

(轉載自-現代父母電子報 

政壇媒體來去自如的陳文茜,

和她是外婆帶大、懂得在大人間周旋有沒有關係?

愈來愈多的年輕父母,選擇把幼小的子女托給父母或公婆帶,

這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有何利弊得失?

對於日後親子關係的發展,究竟是好是壞?

父母公婆是在享受弄孫之樂?還是一生勞碌不得閒?

小童今年要上幼稚園了,他的媽媽考慮了很久,終於決定要把他從南部阿公、阿媽的家中帶回來。誰知道他一回來,就把家裡搞得天翻地覆。

「我不要穿鞋啦!我在阿公家攏是脫赤腳的!」小童一邊和媽媽哭鬧,一邊「咻!」的一聲,就把鼻涕擤在衣袖上。媽媽一氣之下,一巴掌就打了過去,「怎麼這麼髒!」被媽媽修理的小童,哭得更大聲,直嚷著要回阿媽家裡。

當初為了工作,小童的媽媽不得已將孩子交給南部的公婆帶,如今把孩子帶回來,才發現孩子竟然和自己的家庭格格不入,她感到又傷心、又焦急,不曉得該怎麼教養這個孩子。

隨著都市化與雙薪家庭的增加,愈來愈多的年輕夫妻選擇把幼小的子女托給自己的父母或公婆來教養。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媽,便成了許多孩子童年時期主要的照顧者。

究竟把自己的孩子交給上了年紀的父母來帶,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有什麼影響?不同世代所造成的教養觀念的衝突,又應該怎麼處理?

當孩子回到家中,父母又該如何幫助他順利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而帶孫子女對於阿公、阿媽的身心健康又有什麼影響?

世代的隔閡加上南北差距,使得隔代教養所帶來的挑戰,成為愈來愈多新世代家庭所面臨的問題。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一直是媒體焦點的陳文茜,就是外婆帶大的孩子,她的個性、她的特質也都深受外婆的影響。

陳文茜回憶她和外婆的關係,曾提到,「我是外婆養大的,她蠻倒楣的,伺候我到18歲。」

「我從小就嘴巴甜,會撒嬌,我外婆就覺得我特別好玩,她帶了我,就不還人家,人家要來帶我,她就說要去跳樓自殺。

我從小就懂得這樣子,在兩個派系之間,外婆得罪我,我就跑去找我媽媽,我媽媽罵我,我就說,我又不是你養的,你怎麼可以罵我。」

「我不太會生氣,不太會翻臉,不容易被別人干擾我的情緒,這都是因為我外婆。在我記憶中,我跟她在一起那麼多年,我從來沒有聽過她罵過人。也沒聽過她大聲講過話。所以我從小到大的環境裡,對人家都很有禮貌、很客氣。」

陳文茜在這種環境下,養成了務實的個性,也磨練出特有的自信心。不過同樣處於兩代的互動中,有些小孩則面臨了左右為難的痛苦經驗。

現在台北工作的黃曉玲,是給爺爺、奶奶帶到讀小學才送回台北的。小時候,她奶奶家沒有其他小孩陪她玩,她常在稻埕中一個人捏土人,晚上則為了和阿公搶電視而常挨打。「每次到晚上六點,我阿公就要看歌仔戲,可是我很想看卡通,我就會跟我公阿搶電視,他轉過去,我就又轉台過來,就會被我阿公打。我被打了,就會跑到屋後的芭樂樹上哭,奶奶和嬸嬸過來看我,問我怎麼了,我就會把手腳伸出來給他們看,『你看都紅了!』」黃曉玲笑著回憶起童年往事。

雖然為了搶電視被阿公打,不過黃曉玲還是很喜歡鄉下的生活,因為可以跑來跑去。回到台北爸媽身邊,住在工業區,她沒地方去,就好想念奶奶。她想起以前和阿公、阿媽住的時候,可以得到全部的愛,現在回來了,家裡小孩那麼多,只可以分到爸媽的一點注意,就好想回去。更讓她困擾的是,她媽媽和奶奶不和,她夾在中間很難過,很為難,不知該幫誰。

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

從兒童心智發展的角度來看,祖父母對孩子在性格上的影響,往往不同於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婦幼醫院兒童心智科陳質采醫師認為,隔代教養比較大的問題是,人的心情會隨著年紀不一樣,到了當阿公、阿媽的年紀,是想要疼小孩,而不會想要管

從臨床上看,祖父母帶小孩,通常非常寵愛,而且身體的照顧也會偏多,例如幫孫子穿衣服、鞋子,這和一般父母會希望培養孩子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從兒童心智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無形中會影響到孩子的發展。在這種教養方式長大的孩子可能照顧自己的能力比較弱,例如不會自己穿鞋子,很多動作都做不好。再加上祖父母體力逐漸衰弱,帶孫子的時候,變成只要孩子不吵就好了,往往就流於給糖吃。

一些小兒科醫師也觀察到,祖父母帶小孩,通常會出現幾個常見的問題。書田醫院小兒科主任丁綺文指出,爺爺、奶奶照顧小孩,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意外傷害,因為小孩一歲以後,會跑、會跳,老人家行動比較緩慢,一不小心就容易有意外傷害。

而在餵食方面,丁綺文醫師則發現有些爺爺奶奶可能太過疼孫子,會希望把牛奶沖得濃一點,結果牛奶的濃度不對,就容易引起拉肚子。有些爺爺、奶奶則會覺得牛奶是生的東西,需要煮過才對,所以他們會用沸騰的水去沖泡奶粉,慢慢放涼再給孩子喝,或是泡了以後再加冷水,這些都是錯的,因為牛奶如果超過攝氏六十度,很多維他命就可能被破壞掉。

再從幼兒腦部的發育來看,丁綺文醫師指出,幼兒腦部發育時期最重要的就是外來的刺激,有時候爺爺奶奶因為年老的關係,活動力減弱,較少帶孩子出去,小孩的外來刺激也因而減少。這時候父母親可以想一些補足的方法,像是請爺爺奶奶的鄰居、朋友,常來和孩子玩,小孩之間講話講不停,就可以增加外來的刺激。

祖父母可以扮演多種角色

一個幸福而理想的成長環境,應該是由父母與祖父母共同創造的。因為父母與祖父母可以提供不同角色的學習,同時可以和孩子個別建立提供安全感的「依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幫助孩子擁有自信的人格。

政大心理系主任林美珍教授從兒童心理發展來分析隔代教養的利弊。她指出,幼兒出生的兩、三年,是和父母建立「依附關係」最關鍵的時候,如果是被祖父母帶,這個關係就會缺乏,當孩子帶回來以後,會有一段時間非常不適應,父母親必須非常辛苦地建立起這個關係。

如果父母能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祖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也會隨著年齡而不同。一些研究發現,祖父母是孫子女很好的老師,因為,小孩到學校學習,要被評量,不像家中的祖父母可以教他們很多事物,而且不須被評量。這些事物可能是種花、種菜、編織,寫毛筆字,可以讓孩子學到很多東西,又沒有壓力,祖孫可以建立良好的關係。另外,祖父母是一個歷史學家,對於家族的淵源,可以從祖父母得知。祖父母同時也是照顧者與調停者的角色,當子女跟父母對立的時候,孫子女往往會去找祖父母,祖父母就成為兩代之間溝通的橋樑。

對孫子女來講,祖父母也可以是年老的楷模。家中有祖父母的小孩,對老年會有一個正確、實際的看法。如果和祖父母相處得很好,就會覺得老年是一個仁慈的、健康的,而不是印像中嘮嘮叨叨、不健康的形象。

職業婦女的抉擇

雖然現在女性主義逐漸受到重視,但托兒、育兒的責任,卻大多被認為是母親的工作。究竟要不要自己帶小孩,便成為許多現代職業婦女痛苦的抉擇。

一位好不容易升到主任的職業婦女,為了不錯過孩子成長的前三年,毅然辭去高薪的工作,做一個專職的母親。

現在在出版界工作的齊小姐,談起她當年為了事業、小孩兩頭兼顧的艱辛,彷彿歷歷在目。

她第一個小孩出生時,先生剛好出國唸書,所以她就辭職跟先生到美國,親自帶小孩。「你看到一個生命的變化是這樣的奇妙,這種經驗是無法取代的,一旦錯過了,就無法再有。因為是自己的選擇,就覺得很值得,」齊小姐深有所感地說。

後來她回去上班,又生了老二。那時老大念小學,老二給保姆帶,齊小姐每天都要急著從公司趕去接兒子,「趕得都快心臟病了!」齊小姐摸摸胸口,談起當年的情況,「我常常是最後一個去接小孩的家長,每次我一接走孩子,學校的燈就立刻關掉。學校也被我賴習慣了。後來我乾脆也讓老大放學後到保姆家,保姆都對他們很好,被我們賴上了,真是可憐。」

在台灣,由於缺乏專業的訓練與管理,好保姆可遇不可求,公共的托兒服務又很缺乏,把孩子交給親人、長輩,成為許多職業婦女的選擇。其實,如果父母與祖父母能夠充分的協調、溝通,不但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職業婦女也可以在自我發展與養兒育女間,有一個平衡點。

現在在新聞界上班的何太太,有一個六個月大的兒子,談起她兒子在自己母親照顧下的成長狀況,就眉飛色舞。

她的父母住在台中鄉下,房子一百多坪,有自己種的菜園,小孩子活動的空間很大。

何太太在把孩子交給父母帶之前,也認真地考慮到她父母的個性,「我媽媽是很細心的人,我爸爸是很嚴厲的人,她們倆個搭配起來,剛好可以給孩子很好的環境。」看到兒子給外婆帶得白白胖胖、機靈活潑,不但健康而且習慣非常好,何太太寧可自己每星期辛苦一點回去看兒子,也不希望把兒子帶回台北這樣擁擠的環境。「我爸媽住在台中太平,弟弟一家人就住在旁邊,我兒子在那邊,有很多人跟他玩,所以不會只黏著阿媽一個人,小孩子感到很滿足、愉快,很多人愛他。如果把兒子帶回台北讓保姆帶,也許可以天天看到他,但一想到台北的環境,實在不能跟我媽媽家比,我現在只有回家看兒子看得更勤快,」何太太說。

不可錯過的前三年?

然而對許多婦女來說,不能親自帶小孩,多多少少有些遺憾,甚至有深深的罪惡感。何太太雖然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給她母親,但是她還是很遺憾自己不能天天和兒子相處。「畢竟孩子前幾年的成長是很珍貴的,錯過了,就再也不會有了,」何太太現在每天都帶著一大本相簿,想兒子就看看相片。

如果在孩子成長的前三年,父母不能親自帶小孩,究竟最大的損失是什麼?

兒童心智科醫師陳質采認為,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生命沒有實驗的機會,影響生命的因素很多。她建議職業婦女不要有太多的罪惡感,可以考慮在其中尋求一個平衡,例如,早上給保姆帶,晚上有機會帶回家。「我比較相信,每一個階段永遠有重新開始的機會。不必覺得那麼悲觀,」陳質采醫師說。

不過生命中不同的選擇,通常也意味著不同的代價。陳質采醫師形容,養小孩有點像頭期款,頭期款付得多,以後可能比較輕鬆。帶孩子的過程不只是在教養孩子,同時也是讓孩子融入家庭生活的步調。愈早融入,也就愈能自然地在家庭中成長。

政大心理系主任林美珍則認為,前三年是人生很重要的時期,因為父母自己帶小孩所建立的良好的關係,會一直影響孩子日後的發展。

當孩子能夠在家中得到父母完全的照顧,他就會形成一個心理上的「安全基地」,隨著這個小孩慢慢長大,三歲以後,他會很好奇的去探索環境,和同儕互動,他之所以能夠向外冒險探索,就是因為他覺得他有一個「安全基地」,他可以隨時往外冒險,如果碰到什麼問題,他可以回來充電,獲得情感上的支持。

所以每個階段都導因於這個階段的發展良好與否。而早期沒有建立「安全基地」的小孩,就會覺得外在是比較不可信賴的。

不過,林美珍教授也認為,人生每個時期都有很重要的行為發展,缺少了,不意味著以後沒辦法補救。如果祖父母也可以提供一個「安全基地」,孩子一樣可以健全發展。

親子關係如何維持?

看著自己懷胎十月的兒子,在婆婆的懷裡那樣的滿足、快樂,可是只要自己一親近他,想要抱抱他,孩子卻像看到壞人一樣,哭鬧個不停,翠蘭的心裡像在滴血。

十幾年來,翠蘭很少享受到母子親近的感覺,因為孩子一生下來就給婆婆帶,她和先生在台北打拚,每個月也只能回去一兩次。而每次回去,她總是帶著滿心的自責與遺憾回來。後來她離了婚,和兒子只能偶而見面、通信,現在她事業有成,但和兒子這份陌生的情感卻是她生命中最大的遺憾。

在陳質采醫師的診療室裡,曾經碰過孩子的媽媽問她,要怎麼樣把孩子從婆婆身邊要回來。孩子給祖父母帶久了,卻和自己父母的關係愈來愈疏離,這是許多現代父母的煩惱。在把孩子托給阿公、阿媽教養的情況下,要如何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

政大心理系教授林美珍認為,親子關係的維繫在質不在量。如果晚上可以把孩子帶回來,然後很重視那段時間的相處,就可以培養出很親密的親子關係。

白天必須工作的麗芬就是這樣。麗芬白天把孩子交給婆婆,晚上就帶回自己帶。「我本來不知道為什麼我婆婆都不幫孩子洗澡,後來才知道這是她的苦心,她是讓我有機會和孩子親近,可以每天摸摸孩子,看看孩子的身體,知道他今天的狀況。」麗芬描述她和孩子每天的親密相處時光,充滿了感謝與甜蜜。

但是如果不能天天帶回家,專家建議至少能夠在週末時自己帶小孩。林美珍教授指出,心理學者已經研究出來,在這種拜訪的模式下,孩子會區分出父母與祖父母的不同,就能分別和祖父母與父母形成「依附關係」,以後的關係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和平醫院精神科李慧玟醫師,小時候也曾給祖父母帶過一段時間,她以多年輔導青少年的經驗分析,就親子關係而言,當父母的時間是一天一個小時或一天24個小時,並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從小就陪伴他成長。從他生下來的那一刻,你是不是就常常給他溫暖,常擁抱他,有一些親密接觸,如果你可以做到這一點,不管是在價值觀或教養方式上,慢慢你就會傳遞訊息給他。

回家以後的適應難題

親子關係真正的考驗,往往是在孩子從阿公、阿媽家回到父母身邊生活的時候。

電話那頭的曉慧,現在是一名非常自信、樂觀的職業婦女,但是談起當年她從爺爺、奶奶家回到父母身邊那段痛苦的適應過程,仍然有著些許的感傷。在阿媽家裡,她可以得到全部的愛,就算是要天上的星星,阿媽都會摘給她。阿媽疼她,每天都和她手牽著手睡覺。

可是回到父母身邊,她的母親卻馬上就要改正她太過驕縱的行為,甚至分水果的時候,其他的小孩都有,卻故意不分給她。母親愈懲罰她,她就愈叛逆;她愈叛逆,母親就愈懲罰她,甚至讓她覺得深深受到排斥。在她小學的日記簿裡,有一半是在罵她的媽媽,她說,「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報仇!」

這段令人感傷的衝突,花了曉慧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才得以化解。

陳質采醫師在臨床上也看到很多孩子回到家中適應不良的例子。「孩子一回到家,關係都沒建立起來,父母就要去管他。感覺上父母都在嫌他,就會造成很多很困難的狀況,」陳質采醫師深有感觸地指出,自己帶孩子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你看到一個孩子的進步,不會拿他跟同齡的孩子比較。例如,你看到他現在動作慢,可是你知道他以前更慢,你就會比較肯定他的進步。可是對一個憑空掉下來,都是給祖父母帶大的小孩,你一看到他慢,你就會把他跟同齡的孩子比,所以他就會一直被挑剔。這對孩子自我的建立是很不好的。

為了幫助孩子比較順利的適應回到父母身邊的生活,陳質采醫師認為,有幾個重要的關鍵:

第一,要了解這樣的改變對孩子的生活產生多麼大的變動。大人常常以為他現在生活怎麼過,小孩就要跟著他。所以,家長得先接受孩子的現狀,才能夠重新開始建立跟孩子的關係。

第二,要學會怎麼去看待生活中的衝突。當看到孩子有需要被糾正的習慣時,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後選一個比較單純的部份來處理。例如,小孩剛回來連吃飯都要人家餵,你卻馬上要求他要吃完整碗飯,就很困難。所以,可以給孩子一個規定,但是不要做比較,不要強調家庭差異的存在。例如,孩子如果告訴你,阿媽家怎樣怎樣,你也不要被激怒。你只是跟他講,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在你們家,你希望每個人是整潔的,可以獨立的。

第三、不要去批評誰對、誰錯。例如,孩子吃飯老會掉,與其去跟他衝突,不如給他一條紙巾,看他什麼時候掉的比較少,有進步的時候,可以鼓勵他。而不是馬上要求他要跟你們一樣,然後每天罵一回。幫助他,而不要挑剔他。告訴他,如果他可以自己吃飯,你們就有更多時間玩,有更多時間講故事。或是告訴他,「你也長大了,長大有長大的感覺。自己吃飯不是很好嗎?」

第四、當孩子講阿媽比較好時,你也不要陷入這個競爭。甚至也可以鼓勵孩子打電話,跟阿媽談一談。隔代教養最忌諱要孩子選邊。

重新定義母職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國際機場裡,熙來攘往的人群,夾雜著各國的語言,然而最令人矚目的,卻是一對來子台灣的祖孫。孫女兒長得紅嫩、漂亮,是個混血兒,遠遠看去像是個美麗的洋娃娃。在她身旁是從小帶她長大的外婆。「喔!阿媽,偶們來氣那裡,」小女孩開口了,洋娃娃的臉龐,配著一口有趣的台灣國語,就跟她外婆的腔調一模一樣。

看來,阿公、阿媽帶小孩,已經是一個不分國界的趨勢了。親子關係的建立,母職的定義,也應該成為一個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就像女性主義學者蘇芊玲在她的書中所說的,養育下一代的責任也許可以擴及到許多人,從小家庭中的父親、長輩到專業保姆,從社區學校到整體社會,都是可以執行母職的人。如果每一個有能力的人都投入從事母職的行業,當然會更珍惜我們共同養育出來的子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595&aid=1293402
 回應文章
給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和父母不親
推薦1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ZeroZero

我家大妞,從小給南部的(退休)祖父和祖母帶,老人家帶的很好。後來孩子要上幼稚園時,我把她帶回台北。大妞不願意離開祖母,情緒上反應非常激烈,哭到吐,哭到休克。弄了半年才把她弄定。當然,若是把大妞繼續擺在南部,祖父和祖母可以照顧她到小學或中學。但,我們和公婆似乎在搶小孩的情感及管教權,堅持把大妞帶回來,也傷了公婆的心。帶回來後自己又上班又要帶小孩學才藝,累的半死。

後來阿弟和小妞就沒有送回南部去了。不久我公婆雙雙罹癌病逝。

我回想,當初若繼續將孩子給老人家帶,他們也不會為我小叔的事情氣到罹癌症,有個孫兒在眼前玩,心情會好得多。我也不會因做職業婦女,體力兩頭燃而無法顧好孩子。

其實我蠻喜歡三代同堂的,不要分南北住,就在同一個屋簷下住。三代間彼此有一個照應,孩子多幾個人照顧,挺好的。可是我家老爺不.喜.歡.三.代.同.堂.奈.何?

這是我「理想」的三代同堂,根據其他人的經驗,似乎不如此理想。

未來我希望能照顧我的孫子,我希望和兒子媳婦住鄰居,靠近能守望相助,但不干擾。

在這個新貧時代,搞不好,我兒子和媳婦要在我家當寄生族呢?這些日子不遠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595&aid=1296634
我會活到當外婆
    回應給: 康莊(cskang) 推薦1


tacocit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寧靜姐

女兒讀幼稚園中班時,
有一天睡前母女說故事時間,
突然安靜,然後掉淚。

看到小女娃掉淚,著實把我嚇壞了:「小寶貝,妳怎麼哭了呢?」
小幼娃很童真的哭著說:「媽媽,我不要妳變老了,死了....」
害的我趕緊做承諾:「不哭,不哭,所有的媽媽啊,都一定要當外婆以後,才會變老....」

呵呵,我還答應她,以後也一樣會在睡前說故事給她的孩子聽,
然後看著她甜甜的進入睡夢中。

在少子化,在家庭結構多元化後,在老人人口驟增的未來,
當我從職場退下後,我若不是去社福機構當志公,就是在家照顧孩子的孩子吧。
發現跟幼兒在一起孩真是有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595&aid=129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