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到現在(研究所二年級),學了七、八年的法文,多半只有機會跟法國人或是非洲人用到,2005年12月一場加拿大東部的旅行,終於見識到了魁北克的法文...
大學時候,與一位生長與法國巴黎的法籍教授有次私下聊天,聊到了魁北克法語。她說,在她任教職的這期間內,曾經有幾次教到魁北克學生的經驗,其中一位來自魁北克鄉下的女學生,簡直讓她傻眼。她說,上課的時候這女學生的發言雖然講的是法文,可是卻讓她這個法國人幾乎完全聽不懂,但是她寫的法文,卻又是一般正常的標準法文,當下還挺懷疑這段話的真實性。
2005年12月一場加拿大東部的旅行,終於見識到了魁北克的法文。
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從紐約搭了幾乎一天的車,終於在晚上到達了加拿大的蒙特婁。在加拿大的蒙特婁待了幾天,基本上都進行得很順利,有時候遇到一些尤其是服務業的人員,講法文的口音其實跟法國沒兩樣,有對來自魁北克市的年輕夫婦,一還讓我誤以為是巴黎人。
沒想到其實真正的考驗還沒來到。到了魁北克市,剛開始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魁北克的人都會堅持要跟我講英文呢?本來想說,也許是魁北克舊城區觀光客多,所以當地人習慣看到外國人講英文,或者是,魁北克外國人較少,所以不習慣跟外國人講法文;最後我想到也許還有個原因:因為魁北克的法語口音十分特殊,很可能他們習慣了外國人不懂他們的法文,所以才習慣與外國人講英文。
讓我真正體會到魁北克法文口音的特殊是在某個晚上,正要搭公車回旅館的時候。上了公車,問司機車子是否有到 Ste.-Anne-de-Beauport,自認為發音還不錯的我,卻讓司機聽不是很懂我說的地名。我重複了很多次,終於司機懂了,但這個地名在他口中唸起來,還比較像是 Ste.-Anne-de-Beaup"a"rt... 注意,也就是,原本 Beauport [bopor],被唸成了 [bopar]。因為不是當地人,當下就認為可能是我看錯字了,說不定應該是Beaupart才對,也不以為意,但是非常戰戰兢兢睜大眼睛看著窗外景象,深怕其實我們講的是不同地方,直到遠遠看到我們所投宿的旅館招牌,才放下心來。回到房間,資料翻了又翻,地圖看了又看,真的是Beauport沒錯!第二天之後,我就嘗試著把自己發音改成[bopar],果然溝通就順利多了....。
但是第二天晚上,又是要搭公車回旅館,晚上的公車亭,除了我們就是另一個戴著耳機聽音樂的年輕人。記得對話是從關於公車開始的,然後就閒聊了起來。
他的魁北克口音讓我聽得其實很吃力,很多地方都用猜的,但是他講的一個形容詞卻讓我眼睛亮了起來,Québécois 「魁北克人」這個單字,他唸的是[kebekwé]而不是標準法語中的[kebekwa],而把"oi"或是"oy"這個拼法,唸成[wé]的,以前唸過,是16世紀宮廷法文的唸法。
於是從這個小地方開始,我們聊起了魁北克法文,還有魁北克法文與法國法文的不同。例如,「週末」,在法國是"le week-end",在魁北克是"le fin de semaine",紅色的「停車再開」標誌,在法國跟美國一樣,印著大大的"STOP",但在魁北克卻是標準的法文"ARRÊT",「停車場」,在法國一般都是印著"le parking",在魁北克卻一定是stationnement (其實我個人認為英文的"parking"是來自法文「停車場」=le parc de staionnement")。最後他說,其實他遇過很多法國人也聽不懂他講的法文.... 原來,我們教授真的沒騙人...
語言學上有所謂「方言島」,也就是某個地區通行著某種別的地方很少見的方言。造成方言島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為某種語言/方言傳入某地區後受到當地原生語言的影響,也有一種是因為某種語言傳入某個地區之後,因為與外界隔離,一直保持著該語言的原貌,直到幾百幾千年後,當該語言的發源地都已經產生語言變化之後,「方言島」還是維持著語言的原貌。
我對魁北克法文了解不深,但是以該地許多用詞的「古典」程度來看,也許可以算是法文的一個方言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