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人對於法國人堅持不講英語的評論,最後的結論總是─法國人有優越感。
可是....看看美國挾其強勢財力及文化優勢對各國文化的入侵,
尤其是亞洲國家。中國大陸、台灣學英文的風氣多興盛呀,
記得某次影展,還有一部紀錄片是以中國大陸人民瘋狂學英文的盛況為主題咧
再看看台灣到處林立的美語補習班,以及在政府帶頭推波助瀾下的全民英檢熱潮,前一陣子還要公務員以英檢為升遷考績標準(天知道他們幾百年才會遇到一個"美"國人來洽公呀)
如果真要提升國際觀,那就限制媒體一定要播報一定比率的國際新聞而不是一堆沒營養的八卦呀
如果要使台灣成為國際化的城市,那就不該只有全民"英"檢,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俄文.....等都可以列入呀---(如果只是局限英文便是"有國際觀"
豈不是認定世界上只認同英美兩個國家,這種狹隘的"國際觀"實在可笑
回歸問題原點,在全民瘋英語之際,有沒有人注意到年輕一代的作文能力及書寫表達能力的退化?
連自己本國的語言都不能運用自如,卻拼崇美把英檢當成"國際化"的指標,這不是捨本逐末嗎?
再看看美國文化對歐洲各國的入侵
歐洲各國流行音樂排行榜幾乎全是美國排行榜的翻版,
據我所知,只有在法國有規定電視及廣播節目中必需播放一定比率的法文歌曲。
加拿大法語區魁北克為了保護法語文化,不但商店店招及各種廣告文宣、交通號誌...等等都是英法文雙語標示,各種流行音樂及文學獎項也都設有法語創作者的專屬獎項。另設有法語語言文化部,負責宣傳及執行保護法語文化的各項法規。
記得有一次和一位德國網友談到這個問題
他說:我們的語言不需要被"保護"
我就反問他,那你們的廣播及流行音樂排行榜為何都是美國流行歌曲的天下,難道你們德國都沒有創作人才了嗎?
他才勉強舉出幾個德國籍以德語創作的歌手,可是,這些本土歌手盤據排行榜的時間還是為時甚短。而且大部份的年輕歌者或樂團雖是德國籍,卻以英語創作詞曲及演唱。連他自己也覺得德語歌曲沒那麼優(當然這是就年輕人對流行音樂的看法)
還有一次遇到一位本身也是DJ及音樂老師及作曲者的荷蘭網友,
我也和他談到相同的問題,他的回答也是"他覺得音樂創作應該沒有限制,也不需要被"保護"
談到足以代表荷蘭的音樂文化,他想了想,舉出的是古老的民謠
但是卻視之為旋律呆板、了無新意的東西。
他本身從事的是電子音樂的創作,事實上是可以MIX許多不同的素材的
我就建議他不妨把這傳統荷蘭民謠MIX到他的電子音樂,舊瓶裝新酒,既保留傳統文化又符合市場流行趨勢。
當然這都是閒聊,不代表他們的語言文化政策(但是我懷疑他們真的有語言文化政策嗎??)
在電影方面
我們也看到許多非英美籍導演在成名後就到美國拍英語發音的影片
記得有一次在影展的座談會上,我就問一位來訪的德國影評人「如何定義德國電影??」「德國籍導演在美資,在美國,以美國為主題背景,並以美語發音的電影能稱之為"德國"電影嗎??」
當時他的回答也很"有趣",他說他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是例如:溫德斯的電影不管是以美語或德語發音都是溫德斯的電影。要以語言來區分就有其難度
到最後他的結論竟是----連德國出資拍攝的電影也算德國電影
無論如何
語言在文化的認定上還是一個重要而關鍵的指標
沒有了語言
就像台灣原住民幾個弱勢族群如平埔族、葛瑪蘭族、甚至客家族群
在漢人的強勢文化下被湮没。
所以....
法國人對語言文化的捍衛
在我看來
是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文化自覺
有何不可??
忍不住要為法國人說句公道話的mugu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