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所認為的感知器,量度忠誠度,量度可信度,量度愛的程度,量度話的真實度,量度被接受度……
這麼說吧;
單位不同,數值不同;
壓力溼度不同,收縮膨脹不同;
視角不同,偏差不同;
材料(或組合,鑽石還是石墨呢)不同,精確度不同……
有時候,樣本數和量度員經驗值的不同,或有平差(平均公差)的必要。
靈敏度分析,也是從一定的母體數中去比較;3次,和30次,當然效果不同。
拿大腦神經元思路習慣論來比喻,常用的思路途徑會特別顯著;
久之其他可能思路途徑就少用,愈不常用,愈了無新意;
所以說,對於我所認為的感知器,
操之在自己(情緒,精神狀態,清醒或瘋癲;主客觀),
操之在環境(語言或文化或社會價值),
操之在習慣(熟悉或陌生;經驗,新手或老手),
或許,也操之在人際網絡(蝴蝶效應)吧!
還有,我還認為,說簡單一點,
複雜的感知器,送修成本高,直接報廢(麻木不仁)算了;簡單的感知器,單純(yes or no)也快樂!
恁你怎麼說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