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天前讀了一篇文章〈網路十周年 我們正在遭遇什麼?〉(作者:張彥文,見12月號遠見雜誌) 文章中提到一個概念:『當大家都可以透過網路取得相同的知識時,如何將你的知識變成一個漂亮的展演空間,而不只是訊息的堆砌才是決勝點;這也將是知識工作者最大的挑戰。』 (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劉維公)這著實讓我開始思考這一類的事情:到底該怎麼看待網路或者部落格這些新式工具!?
最近閱讀蔣勳的新書《天地有大美》(遠流綠蠹魚)。他在最後講到關於『行』的生活美學時,不斷地提到速度與美學的相對論。物質興盛與科技文明下的世代,以追求『快感』為最大樂事。(這方面可以對照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的研究著述《慢活》,大塊文化)蔣勳自己也承認有一段時間跟所有年輕人一樣,迷失在網路世界裡;那麼多人每天花上一天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時間泡在網路上,覺得快樂的不得了,結果呢?不僅折騰得一身毛病,想停卻也停不下來,「網路成癮」也成了新的文明病了!究竟能否覺悟到生活其實還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並非只有網路這一途徑。再者,現代人的情感聯繫,再多的手機,簡訊,電子信箱等等,拉不近人際關係,反倒愈趨平淡。他深刻的感到『量的擴大、時間的加速,卻反而失去了人跟人真正可以溝通的可能性。』
在中時《浮世繪》瞧到一幅〈傳統問候〉的圖文﹝劉乃綺,出處:中國時報/中時電子報,版位:E6/浮世繪,時間:20060105﹞,寫著:
『電子郵件的問候、簡訊的祝福
都很好
但寫著樸拙字跡的一張卡片
更教人期待 』
比起電子式的書信賀卡,印刷的春聯畫報,純手工的自製與粗造是格外有感覺,有意義。所以,牧白的手寫春聯也是難得美好的一舉呢。
扯遠了。回想自前年(2004)冬申請了無名的部落格起,這一年來,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在上面?加上停留在聯網的社群,收發瀏覽電子信件,幾份電子報,砍掉多少垃圾廣告......。然而,比起這些,至少有一點還值得欣慰的是,除了發發手機簡訊,網路簡訊,電子賀卡,這一年來仍寫了十幾二十來封書信,還有明信片,節日賀卡等等,但商業或洽公書信除外。
不可置否的,對我而言,『傳統問候的方式仍是最教人期待的』,有別於科技化的替代,手寫書信的那份情感,也永遠無法完全被替代。網誌、部落格這方面也是同樣意思,即便是後者更快速方便。若談到美感和美感教育呢?或是藝術欣賞與生活美學呢?想想,我們多久沒動手寫字,親手寫封信給別人呢?這問題很值得我們思考一番。
側記:牧白的手寫春聯活動有感。(本文共貼三處,此其一。)2006/1/6
〔波希米亞蝸牛拾草族〕善流蝸牛。從善如流。與人為善,與大化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