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位長者閒談,從一碗紅豆湯談起。帶點『來來豆漿』風味的紅豆湯。
從彼此對味覺反應,從反應的方式與語言,從個人經驗與學習,從教育到角色扮演,從閱讀與生活,從價值觀到人生理念;從不同的觀點角度分享,而大部分時間都是傾聽他的寶貴人生經驗。
至少,他對於我,不是無名氏者。他,一位正在轉換跑道的夢想家,前全國飯店的廚房伙夫,更早之前婚紗攝影工作者,專科學歷的四年級前輩,自學,有理念的有心人,會到不同環境地域累積生命寬度的旅行者,否定生活祇是工作而已的樂觀者,熱衷於分享人生經驗的朋友,關懷社會底層的慈善家……
他姓王,與我相談一個多小時,沒有絲毫一點傲慢,沒有激烈的言辭與不安,他的字句聽起來委婉懇切,真的是慈眉善目可以描繪他面容的親和,跟店家李媽媽阿姨間的客氣叫人莞爾…….
感謝他。記得他由衷的分享。
吳念真導演來到台中,分享「文學與電影」(全國閱讀運動:悠悠書香 戀戀影象)。
可以說的心得感想太多。就如他的電影,他的節目一樣,是紀錄社會各層面,反應庶人常民生活真實的一面,直觀又切合人心的幽默,報導人們內心的聲音……
他談他的閱讀,也談他的編劇與導演;他談人生經驗,也談家族給他的影響。他引述朋友的話說:唸書是一輩子的事。他反對把文學改編成電影,理由是文字與影像分別由撰述者與編導者的呈現方式是極大的不同。他的閱讀經驗精采絕輪,因為他是誠實的閱讀者,是固執的閱讀者。他反對教條式,列目式的閱讀,建議書單是一大錯誤。他認為文學閱讀是因讀者感受喜好而異的活動,影像的閱讀也是,每個人因人生經驗,年歲閱歷的多寡而有差別的認定。他說:與其去中國化的政治思想,倒不如是去美國化的文化偏見,理由是國人的世界觀太狹隘了,政治人物幾乎都不念文學的(略為節錄)。
他舉的例子讓在場的聽眾捧腹叫好:他的父親,他的岳母。前者訴說著台灣社會的父輩原型,時代地域文化下關懷與愛的獨特方式;後者呈現華人社會母性學習力與適應能力的偉大,知曉多種語言與新式科技的表達方式,另一種國際化的表徵……
他用這樣的方式詮釋一種人生經驗的閱讀。而這就是他的閱讀品味,也是他對電影與文學的態度。
謝謝他。記得這場深刻的分享。
謝天。
『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所以就感謝天吧!』(陳之藩〈謝天〉)
不可否認的,無名氏,是歷史上最偉大與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之一。(陳黎在其英文情詩選《致羞怯的情人──四百年英語情詩名作選(中英對照)》中也提到過。)
〔波希米亞蝸牛拾草族〕善流蝸牛。從善如流。與人為善,與大化同流。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